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人简介

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善画,能诗,隐居于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其诗多写闺情、乡思,内容狭窄。然寓情于景,蕴藉含蓄,颇有名篇传世。《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阑干:这里是横的意思。

【月夜译文1】

深夜的月亮照亮了大半个人家,北斗星和南斗星在天空中横斜。今夜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鸣声透进了绿色的窗纱。

【月夜译文2】

今夜鄜州上空明月皎皎,而家中只有妻子一人在房中看。遥想我那几个幼小儿女,还不懂得母亲为何思念长安。久久望月浓雾沾湿你的鬓发,清冷月光照得你的玉臂发寒。何时夫妻才能团聚共依床幔,让月亮把我俩的相思泪痕照干。

【月夜译文3】

今夜鹿州的月亮格外明亮,妻子在家中只能一个人望月。可怜我那尚未懂事的幼小儿女,还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夜雾沾湿了你乌云般散发着香气的发鬟,清冷的月光照在你洁白如玉的手臂上产生寒意。什么时候才能和你同倚帷窗,让月光照干我们脸上的泪痕。

《月夜》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月夜赏析1】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迁客骚人佳侣怨偶“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而在唐诗这浩瀚海洋里,又包含了多少离情别意,婉转愁肠。文人长于以物寄情,而又有何物能比千里共余辉的明月更能寄托离思呢?

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混乱,生灵涂炭。杜甫在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携家眷到鄜州避难,寄居羌村。同年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八月,杜甫闻讯,将家眷安置在鄜州,只身奔赴肃宗所在。不幸中途被叛军所执,拘于长安。数月后潜逃出长安,假道到达凤翔。这首《月夜》便是杜甫身陷长安时所作。

彼时,被安禄山攻陷的长安城宫殿被焚烧,生灵涂炭,诗人被拘其中,触目所见,遍布疮痍,自己和国家皆是前程未卜,其忧心如焚,感时恨别之情,言之不尽。此情此景逢明月,更加心中如灼,思及家中妻儿,山川异所,唯有明月同照两地,想象此时家中妻子亦望月思念自己,其愁肠百结之状,实是一片忧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明月撩人相思,倍消磨人,张九龄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旧时人分别,天长路远,鸿雁在天鱼在水,别情难寄。也许只有明月,两地凝望,千里共婵娟。月之寄情,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望之伤怀,不望吧,连这伤怀也无处寄托,所以明月于离人,半是诱引,半是慰藉。月下之诗人,心驰鄜州,不可断绝。

古今伤别情诗,不可计数,杜甫此首《月夜》之格外动人,也在于其独特的视角,月出皎兮,诗人在长安思念妻子,可是诗人并不作如是写,而是写妻子在鄜州思念自己。我思念你,我思念你如何思念我,视角变换,这思念里便多了爱怜的成分。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情到深处,其义自现,诗人在长安望月,想象着,鄜州的月亮,也应是这样清辉无限吧,妻子独在家中,对月起愁思。其时战事混乱,别后不知君远近,道路阻长,会面无期,这思念里又平添忧伤惦念。战乱年月的离愁别绪,一面是“家书抵万金”的殷切,一面又是“反畏消息来”的忐忑,明月千里,诗人在此端寸心可可,想着妻子在家中亦如是焦心,可是儿女尚小,还不能体会妈妈的忧愁。

所以月光的美更加凄清,诗人想象妻子辗转难眠,步出卧房,中庭地白,徘徊良久,以至冷露无声云鬟湿,清辉玉臂愁难挽,独坐愁城,衷肠无处可诉之状,倍加怜惜,倍添思念。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诗人已经四十五岁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既没有了“会当凌绝顶”的豪气,还没修炼来“天地一沙鸥”的超然,中年人的相思别情,已经不是风花雪月的缥缈凄美,而是沉郁深痛,离开家庭妻儿,仿若老树离根。又不仅仅如此,诗人以社稷安危为念,妻子亦有家庭儿女之责,都不是轻飘飘地说“相思已是不曾闲”的年纪身份,众多哀苦,离别只是其中之一,可这其中之一又弥漫在众多哀苦之中,不可分解,不可消磨,人生有情泪沾臆,唯受之而已。

两地相思之人,忆昔时甜蜜共度,叹今时山川阻隔,而唯一能让人稍感安慰的,便是畅想来日相会了吧。李商隐写别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霖霖,窗外秋池涨满,此时离思细腻幽美,纵使归期不定,相会时的情景话题已是想好了,就说说今夜的雨,说说今夜我在怎样的雨夜怎样地想你,夜雨涨秋池总归是浪漫的,连带归期不定都是浪漫的,而约定再见时共话此时情景,此中缠绵情意把离愁都冲淡了。张九龄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情人对月,相见无时,相思难遣,月光不盈手,更加不可远寄良人,那么还是眠去吧,或许梦中有相见佳期呢。

杜甫也不例外,在诗的最后寄托来日相见的愿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略有不同的是,杜甫畅想的相见,只写苦尽,未道甘来。相见之日,方见泪痕干,一方面,可见分别之日,常常怀想离恨别绪,涕泪满襟;另一方面,想必相见时喜极而泣,可是终是夫妻同处,明月照拂着夫妻双双拭干泪痕,喜悦无限,此时纵是明月不谙离恨苦,纵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可夫妻相会儿女团圆,总胜过离愁萦怀。

《月夜》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月夜赏析2】

唐代安史之乱,起于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来年六月,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被迫逃往四川。从那时起,社会扰攘不安,人民受着战祸之苦,流离失所。杜甫携家出奔陕北,最后寄居鄜州。七月,肃宗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立刻辞别家小,只身奔赴灵武,希望为国效力,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长安软禁。他的妻子杨氏出身名门,温柔娴雅,性格坚毅刻苦。丈夫离家在外,她便一肩扛起家计重担。诗人在月夜下忆念远方的妻儿,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字里行间流露着怜爱与疼惜,真情备至。

望月怀人、因月思家,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题材。但杜甫使用新颖的手法传达其深沉的情感,不写自己思家,反说是家人在想念自己,因此更显特别。诗题“月夜”,表面写妻子孤独望月,其实在委婉诉说自己的游子哀愁。诗人并不知晓妻儿当时的情况,只不过通过心境投射,交织而成的形象却似乎更为真实了。

本诗所描写的并非热恋男女的缱绻缠绵,而是夫妻之间矢志不渝的信念,以及互相体贴关怀的深情。古诗曾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即是形容这种默默守候彼此的真爱,既如蒲苇般强韧,又似磐石般坚定不移。在烽火连天的乱世中,这对患难夫妻的真情至爱,令人感动。

诗的开头写着:今天晚上鄜州城上的月亮,大概只有我那闺中的妻子在独自仰看吧!当时诗人身陷贼营,心境寂寞苦痛,彻夜难眠,举头所见应是长安月,却不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反而从“对面”着笔,想象此刻妻子必定也独自徘徊于月色之中。诗人对妻子有所思念,但只怕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诗人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然而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是“独看”呢?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了回答。儿女年幼懵懂,既不知思念父亲,更不懂体会母亲思念父亲的心情,自然不会陪着看月了。“遥怜”的“怜”,应是对妻子说的,儿女尚不解“忆长安”,所以并不可怜。真正令人心疼的,是独自负担全部痛苦的妻子,因为她连诉说衷情的对象也没有。此外,“怜”也是“爱”的意思。儿女可爱,虽不知父母衷情,却依然值得疼爱。

颈联进一步描绘妻子看月的情景。她久立望月,想必如云般的鬓发已被雾露沾湿,白玉似的手臂在清冷的月光下,一定也微觉寒意。“香雾”“清辉”表示月色之好;“鬟湿”“臂寒”凸显望月之久。值得留意的是,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四十五岁了,想来他的妻子也非青春年少。杜甫常以“老妻”“瘦妻”形容她,如“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何况在战乱流离中,怎会有“云鬟”“玉臂”这般美丽丰润的妆饰和体态呢?如此描写应有两个作用:第一,以丽句写悲凉,在极哀苦处用艳丽语句表现,反衬出诗人的一片伤心。第二,显示出作者一往情深、温柔敦厚的心怀。当他以深情贯注,任凭想象驰骋时,便不自觉地美化,甚至歌颂妻子了。这样的写法不但渲染出无比真挚之爱,也使人感受到诗人温煦美好的情意。

七、八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暗示对团聚的强烈渴望。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双双倚着窗子,一起欣赏这样静好的月色,而将今日伤心的泪痕擦干呢?诗到此处,似乎是柳暗花明,隐约透露着光明的远景。但这种期盼却充满了不确定感,因为愿望能否成真,任谁也没有把握。在结构方面,末句的“双照”呼应了次句的“独看”。作者在诗中并没有明写今夜自己也在看月,但通过对“双照”的期盼,清楚将他的形象浮现出来,原来他也和闺中人一样都在“独看”,还各自涕泪纵横呢!全诗不用思念字眼,却已将思念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五言律诗借看月而抒发离愁,所抒发的不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哀愁,也是动荡时代天下离乱的悲哀。诗人虽身处危境,对国家的前途仍深具信心,盼望着团圆的那一天,月光普照全天下成双成对的有情人。这样的一天,也就是国家重新得到安定、振兴的日子,“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意在言外。家与国,在诗人心中永远是密不可分的。

梁启超曾说:“我以为工部(指杜甫)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真实而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中国文学界的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所以我叫他作情圣。”诚如其言,若说《月夜》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情,那么这首《梦李白》,便是表达对挚友真切情谊的经典之作: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生死未卜。杜甫远在北方,忧心忡忡,久而成梦。诗人通过梦境的描写,传达对李白的思念与担忧。

浮云终日飘来飘去,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来探访。“告归”以下四句,描述梦中李白的幻影,他局促不安地诉苦道:“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真怕会沉船!”诗中还描写李白搔着满头花发,似乎在感叹辜负了平生壮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是历来传诵不衰的名句。长安尽是高冠华盖的权贵,唯独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穷途末路,困顿不堪,晚年更被拘囚放逐,如此哪还有什么“天网恢恢”可言呢?

李白的不朽,杜甫已然预见,只恨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千古,人已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在沉痛的嗟叹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与无限情意。

(台北市立中正中学语文教师 骆姿桦)

《月夜》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月夜赏析3】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携家眷逃往鄜州羌村。八月,肃宗在灵武(今宁灵武市)即位,杜甫闻知,只身从鄜州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困于沦陷中的长安,杜甫望月怀远,写下《月夜》一诗,表达对家小的思念。

月下怀人是常见的主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高高秋月照长城”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但杜甫独辟蹊径,从对面落笔,遥想“她”在月下倚楼神伤的场景。她的发、她的手、她的担忧、她的小儿女还未能理解的孤独与不易。小儿女的天真,反衬闺中人无可言说的忧思,是此诗神来之笔。诗人想象家人的处境,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念,这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来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异曲同工。超越自怨自艾,设身处地想象家人不易,犹能见出彼此深厚的情意。稍有不同的是,王维写兄弟,白居易写家人,杜甫写的却是唐诗中较少入诗的妻子。洁白如玉,云鬟袅袅,周围缭绕着香气和湿气。杜甫用乐府中描写后妃或宫女的程式化语词来描写妻子,稍显贵气艳丽。与之相比,杜甫逃出长安后再回羌村的家人描写倒更真实:“……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唏。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的尾联终于实现了《月夜》中的期盼“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月夜赏析4】

这首诗写诗人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夜深了,大半个人家都有月色照临。北斗星即将隐没,南斗星已经斜倾。诗的第二句具体描绘了诗的第一句“更深”的景象。

夜已这么深了,但诗人还没有睡去——因为诗人格外地感觉到了春天的和暖,春虫的鸣声透进了碧绿的窗纱。

本诗构思新颖,独辟蹊径,以月夜为主题描写春天的来临,从虫声中感受春的信息,表达了春临人间的欣喜和宽慰之情。

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陷贼中作。是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然后只身投奔行在,中途被叛军捕获,带到长安。

诗写日夜思家,一起即由“长安一片月”联想到“今夜鄜州月”,悬想妻子今夜对月的情景,强调的是一个“独”字,所谓“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通篇亦不更从正面抒写,然已是彼此彼此。表现手法独具匠心。

次联忽从妻子说到小女儿,寓意特深。盖人处苦难,如果能从身边找到共同语言,也不失为一种慰安,然而妻的身边虽有儿女,可惜“儿女尚小,虽与言父在长安,全然不解”(明王嗣奭《杜臆》),所以还是等于零,进一步证实了上句的“独”字。同时,天真的孩子不解忆长安,而在长安的父亲又怎能不忆及孩子呢?正因为孩子太小,才越招人惦记呀。正是“养儿才知父母情”呀。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二句描画闺中望月人的形象,是诗中最为旖旎的笔墨,妙在无一字不从月下照出,朦朦胧胧的,也是妻在诗人记忆中的模样。以“寒”“湿”写秋月夜极切,而在诗人想象中,这月下的人还和自己一样默默垂泪。

于是诗人看着团娈的明月,萌生出强烈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所谓“双照泪痕干”,不仅是想象妻子今夜垂泪,而且实写出自己此时垂泪。这里抒写的不是一般夫妻两地相思,据杜甫半年后在其《述怀》诗中所写的“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读此便知此诗所写,实为天下乱离的悲哀,同时也就流露出对四海清平的希望。

(周啸天)

《月夜》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评点】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入潼关后,玄宗去了蜀地,杜甫携妻小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同年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杜甫于八月间只身前去投奔,不料途中被叛军掳至沦陷后的长安。在这样悲苦的境遇中,杜甫于一个月明之夜,思念远方的亲人,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先写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首联中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和忧愁。

颔联上承首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母亲的思念之情。试想,诗人的心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时,该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儿女啊!“遥怜小儿女”一句,从表面上看,与首联中的“独看”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夫君,而儿女尚小,不能理解母亲的心事和苦衷。儿女的“不解忆”正反衬出妻子的“忆”。此外,以前诗人尚能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妻子有了悲苦自己也可为她分忧,但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天真的小儿女除了增加她的负担外,又能对她有何帮助呢?因而说“怜”,这一字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深情,含蕴深广,余味无穷。

颈联写的也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妻子思念丈夫,夜不能寐。雾气沾湿了云鬟,月光浸凉了玉臂。在这样凄冷的月夜中,她望月的时间越长,就越思念自己的丈夫;月色越好,她心中的苦闷就越多。想到这里,诗人能不深切思念自己的妻子吗?

尾联,诗人盼望自己能够早日与妻子相聚,携手共诉离愁别绪,将战乱所带来的痛苦忘掉。“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泪痕干”,诗人与妻子相对泪流满面的情景与妻子独自望月思念诗人的情景形成对比,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盼望团圆的愿望及痛恨战乱的心情。

由上所述可见,这首诗与同类题材的诗篇相比,在表现技巧上更胜一筹。这就是它成为千古名篇的主要原因。

文章标题:《月夜》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827.html

上一篇:月夜忆舍弟-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下一篇:野望-古诗译文赏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