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①。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②?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③。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④。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⑤。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⑥?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释
①少陵野老:杜甫自称。少陵,汉宣帝许后墓,在今陕西长安县杜陵(汉宣帝墓)东南。杜甫曾在少陵北、杜陵西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
②江头:曲江头,有唐玄宗原来的行宫。
③南苑:芙蓉苑,在曲江南部。
④昭阳殿:此指杨贵妃生前住所。
⑤明眸皓齿:形容美人,指杨贵妃。
⑥臆:即胸。
【译文】
在一个明媚的春天,我偷偷地来到曲江的僻静处,禁不住悄悄地哭泣。江头的宫殿千门万户全都锁闭,细柳新蒲为谁添了一层新绿?从前,天子那霓虹般的彩旗驾临芙蓉苑,苑中的景物焕发出光彩。昭阳殿里那位天下第一美人,同车跟从君王陪伴在君王身边。君王车前的宫中女官身带弓箭,白马咬着黄金马嚼。女官翻身向天朝云中放箭,因一箭射下了两只飞鸟,博得了美人一笑。明眸皓齿的美人如今你在何处?鲜血染污的游魂再也回不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间隔遥远,一生一死彼此永无消息。人生有情,此情此景涕泪沾衣。江水东流,鲜花开放,怎能有尽头?黄昏时胡人骑马扬起满城灰尘,我欲去城南却眼望城北。
【赏析1】
此诗是诗人被叛军安禄山部抓获后,被带到已沦陷的长安,翌年春天,到曲江边凭吊往夕而作。曲江是长安的游览胜地。安史之乱以前,玄宗、杨贵妃每年来此巡游,热闹至极;安史之乱时,江头宫殿深锁,一片荒凉。杜甫睹此,不禁感慨万千。
“吞声哭”一语,沉痛至极——杜老悲家国破败,想痛哭又不敢让人见到;游曲江而曰“潜行”(时安禄山军队尚满长安,杜甫只能偷偷前往),又现杜甫不忍再睹曲江今日之荒凉;不忍去而终于去了,是因为杜甫对国破家亡有太多的伤痛。回想当年,玄宗与杨贵妃从芙蓉苑中亲临曲江,何等辉煌热闹;但如今,宫殿深锁,细柳新蒲不知为谁而绿!杜甫对杨贵妃的缢死马嵬,对玄宗与杨贵妃生死相隔、两无消息一事,是持复杂态度的——有同情也有谴责。杜甫感到痛心的,是一个本来强盛的国家现在变得满目疮痍了。唐代皇宫在城北,黄昏时杜甫深情凝望,对故国的眷念之情真不知如何才能形容。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昔日的欢愉与今日的死别进行对照,既写出了以唐玄宗为代表的统治集团乐极生悲的现实,也暗喻国破家亡的绵绵遗恨和深刻教训。
【赏析2】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十二日,玄宗仓皇奔蜀;十三日,军行至马嵬驿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并逼玄宗赐杨贵妃自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七月肃宗即位灵武。八月杜甫即得到上述消息,奔赴行在途中陷贼。至德二年(757)春,杜甫偷偷行至曲江,目睹江柳、江花、江水及眼前宫殿的荒凉,忆帝妃行幸游乐之旧事,想马嵬之变的凄凉,感赋此诗。
全诗共分三部分。前四句为一段,写潜行曲江的满目悲凉。诗以“少陵野老”自称,盖与《咏怀五百字》一样,不以率府为意也。“吞声哭”三字写出诗人不能不哭而又欲哭不敢、只能吞声饮泣,昔日游览胜地,今日不敢公然前往又不能不来、只能向最偏僻之处偷偷潜往的情状;“吞声哭”三字,与“潜行曲江曲”五字,写出诗人由衷的伤时念乱之情,和沦陷区压抑恐怖的处境,所谓“苦音急调,千古魂消”(清杨伦《杜诗镜铨》)。下两句写江头宫门尽锁,虽有细柳新蒲,更有何人欣赏。“为谁绿”三字反诘得妙,宋词人姜夔名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即从此化出,正是花柳无主,有不如无,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同致,盖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继八句写乱前帝妃行幸曲江的盛况。先总一笔,用霓虹般的彩旗代指天子仪仗之盛,谓其使万物沾光。然后用汉代赵飞燕代出杨妃。“第一人”使人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杨妃当时俨然成了第一夫人,和皇帝夜同床、出同车,寸步不离。“辇前才人”四句,清朱鹤龄以为反映了唐时天子游幸有才人射生(射活靶子)之制,特新旧《唐书》失载。这种推测是有根据的。按中唐王建《宫词》云:“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旋猎一边还引马,归来花鸭绕鞍垂”,可知其制:参与射生的乃宫女即此诗中女官“才人”,射生时换却红妆、身着戎服,临行天子赐酒,则行男儿跪拜之礼;一般射生主要是鸭子之类活靶。不过杜甫此诗不同于王建的纪实,为了增强美感和诗意,用了一个特写镜头——“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这一笑是“千金一笑”点明玄宗游苑多为娱乐贵妃也。这个“一笑正坠双飞翼”的另一层妙用是双关,暗示玄宗与贵妃乐极生悲,种下不幸的根苗。经过这样的暗示,下文就出其不意地转到马嵬事变上来。
末八句为第三段,写对马嵬事变的感伤。“明眸皓齿”代贵妃,她已血溅马嵬,埋骨渭滨,而魂游于异乡;玄宗则由剑阁到了成都。彼此悬崖撒手,永不相干。这里既有惋伤,也有痛恨,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于是最后四句说,人是有情的,而自然无情、历史无情,“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秋去春来,永无终极;而帝妃大错铸成,却无药可救。多情的诗人越想心越乱,一时竟迷失方向,欲往城南,却往城北。
白居易《长恨歌》是把唐玄宗、杨贵妃作为一个爱情传奇故事的主人公来加以刻画的,所以基本倾向是玩味和同情。杜甫《哀江头》写的是时事,忠实于历史事实,所以基本倾向是悲伤和痛心。《长恨歌》是叙事诗,诗人只充当一个叙事人而已;《哀江头》是抒情诗,诗人是抒情主人公,而帝妃则是他的哀悼对象。故《长恨歌》按叙事步骤一步步走向高潮,极善铺陈;《哀江头》则以抒情的笔法写来,劈头就是抒情,然后插说,然后复转入抒情,结构上有大的跳跃,比如说到帝妃的生死离别,就几乎略去了整个马嵬事件,直接飞跃到悲剧的高潮,便表现出凝练的特色。
(周啸天)
【评点】
本诗是至德二年(757年)春,杜甫受困于沦陷的长安时所作。当时,杜甫来到曲江池边,想起此地昔日的繁华,内心十分痛苦。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哀江头》。这首诗是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感喟之作,是李唐王朝从盛世走向衰微的挽歌。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十分有名的游览胜地,尤其到了春天,奇花异卉争芳斗艳,车马人流络绎不绝,十分繁荣。但如今,“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第一句有如下几层意思:一说行人少,二说诗人哭,三说诗人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第二句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而是要“潜行”。这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也反映了诗人忧郁沉痛的心情。“曲”字的重复运用,更增添了愁肠百结之感。“江头”两句写的是诗人在曲江见到的景象,今昔对比之意十分明显。一个“锁”字更是将过去的繁华与当今的萧条放在了一起,对比鲜明,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极具匠心。而“为谁绿”三字将话头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凄凉。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开始描写极其繁华的热闹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是总写。“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达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们经常前去游赏。“昭阳”以下六句是对玄宗与杨贵妃游苑情景的具体描写。“昭阳殿”是汉成帝时的宫殿,这里代指玄宗的后宫。“第一人”指的是最受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同辇随君”是用班婕妤的典故,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玄宗却做到了;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诗人言下之意,是暗讽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
接着,诗人又通过“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一身戎装,骑着有黄金勒口的白马,翻身仰射高空比翼双飞的鸟儿,博得了杨贵妃嫣然“一笑”。联想到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难看出这“一笑”之中蕴涵的讽刺之意。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所生发的感慨。“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结果。“明眸皓齿”与“一笑正坠双飞翼”中的“笑”字相照应,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今何在”三字与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相照应,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写的是杨贵妃遭变横死一事。从前在芙蓉苑里同射比翼鸟,如今却在马嵬坡前生离死别,诗人将李杨二人昔日佚乐无度与今朝大祸临头的残酷现实做对比,令人惊心动魄。
“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直承上两句而来,总括全篇,是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人生”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难掩泪水;大自然却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亘古如此。这两句以无情反衬有情,却更显出情深。“黄昏”句写叛军横行,扬起了满天灰尘,将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与开头的“吞声哭”、“潜行”遥相呼应。这句从字面上看,是说诗人于慌乱中想回到城南的住所,却认错了方向,走向了城北;实际上却是说,诗人明知家住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肃宗的灵武之师。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以及无可奈何的心情。
全诗感情深沉复杂,诗人以乐景写哀情,以过去写如今,以鲜明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恸。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哀江头-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853.html
上一篇:哀王孙-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下一篇:丽人行-古诗译文赏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