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四月,杜甫的好友严武病逝,这不仅使诗人顿失生活的依靠,也让他惊觉成都或许将发生动乱。于是,就在这年的五月初,杜甫带着家小,离开了居住五年的浣花溪草堂,乘一叶孤舟,顺着岷江、长江往下游走。就在这一夜,小舟停靠在渝州到忠州途中的一处岸边,杜甫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当时诗人已经五十四岁了。
夜幕低垂,但诗人却不能成眠。他想到自己虽有报国之志与经世之才,却无从施展;好不容易能够有一段较为安逸的生活,又因时局的变异,竟落到了无处容身的地步,只能将全家的命运寄托在这艘小船上。前途茫然,诗人不知哪里才是安身立命的好去处,想到种种难以索解的生存大事,忍不住面对长江抒发情意,把满腔的身世之悲与飘零之感,化作这首传唱千古的诗篇。
本诗共八句,前四句写的是“旅夜”,后四句则写“书怀”。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上句描写岸边,下句则写水面。在细草丛生、晚风轻拂的岸边,孤零零地停泊着一艘小舟,细长的桅杆高高地矗立在夜空。这两句没有一个动词,“细草微风”形容“岸”,“危樯独夜”修饰“舟”,连用两个名词词组,构成了一幅静态的景致。
继首联写近景,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转写远景。“大江”就是长江,关于写长江的名句,李白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然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传唱更广,原因就在描绘得十分佳妙,只两句就把川流不息的江河动态跃然于纸上,让我们看见平野辽阔,繁星低垂,江水奔腾而去,月轮在江面上闪动如涌。星空、江月连成一片,语势雄浑,让读者心中不自觉浮现出开阔的景象。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表达诗人的理想不仅仅是投诗献赋,博取虚名,还希望能“致君尧舜上”,期待自己做出一番事业来。杜甫本就因为文章驰名,没想到担任左拾遗时,因上疏救房琯(音guǎn)而遭唐肃宗贬谪;担任工部员外郎时,又因人事不和而自动请辞;两次都不是因病老而辞官。因此,从“岂”“应”等用语,对照诗人的任官经历,更可看出字词表面和诗人内心想望的强烈对比。诗人怎会甘于如此毫无作为、默默而终呢?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论这两句时,曾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意思是说杜甫一心要经世济民,故而说声誉岂是以文章著名;为官因为论事得罪当朝而辞退,却反说自己又老又病应该退休;诗人的说法如此高妙。这两句充分表现出诗人深沉的愤慨,更让我们了解其郁郁不得志的悲哀。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乃是即景自喻,写诗人的飘零之感。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的诗作,常见“鸥”的意象,诸如白鸥、春鸥、寒鸥、浦鸥、沙鸥、狎鸥、轻鸥等。然而从早期“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意气风发,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自我宽慰,心境之转折可见一斑。诗人感慨地说,我这飘然一身究竟像什么呢?唉!只不过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鸥鸟浮泛于江海之上,不停地在那儿盘旋飘飞;对照诗人一生的离乱漂泊,同样是迁徙无定,直到老年,仍旧寄居一叶孤舟,这与沙鸥的命运岂不正好相似?“一”字和第二句的“独”字遥相呼应,映照出两者孤高的视觉意象。沙鸥之小对照天地之大,历来的诗论对此意象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小大之对比更可见沙鸥的渺小、无助,另一是说天地虽大、沙鸥虽小,但它却能悠游于天地之间,以小御大,气势反而可吞宇宙!形体的渺小并不能框限自由心志的去向。诗人在这两句中虽表露出自伤身世的遗憾,但最后以自问自答的“提问法”作结,似乎也想为此“心”做出安顿。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在诗人益见圆融的智慧观照下,一生的愤慨也罢,伤悲也罢,在最后这一问答,只见坦然接受的豁达。
黄河、长江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两条大河,也常被写入骚人墨客的作品之中。诗仙李白也有一首描写长江景致的诗作,常常被拿来和杜诗相评比,那就是《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这首诗就是在旅途中所作。《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两首诗都是旅途之作,也都有描写长江和夜景的诗句,但李白作品写在意气风发的二十六岁,杜甫作下此诗时已是饱历风霜的五十四岁,两者心境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单以描写长江的诗句来看,有论者以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相对照,杜甫诗句中的“星垂”“野阔”“月涌”“江流”有远景、有近景、有水面、有夜空,给人立体、壮阔的美感;反观李白诗句则较为平面,因此有高下之分。
(新店区北新小学教师 戴圣宗)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873.html
上一篇:杜甫《客至》古诗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