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
春天才刚刚开始,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中只半满的碧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了却仍旧惆怅叹息不已。还是不要对着故人思念家乡吧,且点上新火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
【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从杭州调到密州(今山东诸城)。第二年八月,他重修城北的旧台,并根据其弟苏辙的题名,称此台为“超然台”。九年初春,苏轼登台远望,发思乡之情所作。
上片写景。第一句起笔不凡,用拟人的手法总写春天的景色。“风细柳斜斜”,点明时令。“试上”三句,直写词人登台望远。“半壕春水一城花”,运笔精简。词人通过自己极强的观察力,抓住了春天景物独有的特色,然后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色彩对比鲜明,一明一暗,使之跃然如在眼前。
下片抒情。寒食节刚刚过去,已是清明时节,人们都忙着踏青扫墓,而词人却离家万里,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欷歔!“酒醒”说明词人是醉后登台,为什么醉酒呢?想必也是因为乡愁。“新茶”与“诗酒”是词人忘却乡愁的方法,借酒消愁,足见愁苦之深,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词人并不是被动地忍受愁闷的困扰,而是在进行有意识的、积极的调适和应对,这是一个暗处的转折,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最后一句,词人完全从愁闷中解脱出来,又成为那个超然物外的豪放老翁。
这首词短小玲珑,但含蓄深沉,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苏轼在密州任知州的时候,曾命人修葺城北的高台,弟弟苏辙根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一句,为之题名“超然”。苏轼亲自作《超然台记》,表达寄寓此台中的超然物外、知足常乐的人生意趣。其后,这处超然台便成为苏轼诗酒放情的好去处。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超然台已修成一年,苏轼又在其上饮酒赏春。寒食节刚过,春色尚未老去,满城依然芳华笼罩,春风细雨间,掩映着无数人家,一片安宁祥和的气氛。在如此烟景中,人本不该感伤,但如若这是别人家的幸福,却也难免黯然销魂。清明寒食本就是家人团聚春祭的时节,密州居民正伴着春色祭祖言欢,让正与老友饮酒叙旧的苏轼联想起自身羁旅,也开始思念起故乡与故人。
但是超然台上怎会允许悲伤无限制地涌动?苏轼很快转以情绪的平复。寒食后改换新火,而春茶又恰好鲜嫩,人间自有涌动的新意,不断会有无限的可能,这种尝试的神秘与欣喜,是对无法挽回的过往的一种补救。更加欣慰的是,此刻春光正好,年华未老,正可以尽情享受人间的欢乐,何必执着于悲伤的戚戚呢?
或许只有忘却尘世的一切才能获得真正的超然,真的做到这样,也就不会刻意强调依然身处的年华与春色吧。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词作赏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赏析-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