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道中

方凤

起犯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

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

溪落旧痕枯野埠,树浮空翠湿危栏。

岩头几处县冰白,已作群羊化石看。

【注释】

县:同悬。

“已作”句:传说皇初平性情良谨,十五岁便被道士带入金华山石室中。四十多年后,他的哥哥初起听一道士说他在金华山牧羊,便入山找到他。问他所牧羊在何处。初平指着白石说,羊在这里。他哥哥不信,于是初平叱(呼叫)道:“羊起!”白石立刻变成数万头羊。后来初平弟兄都成了仙。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见《太平广记》卷七引《神仙传》,今本《神仙传》“皇”误作“黄”。)

【作者】

方凤:(1241—1322)字韶卿,一字景山,人称岩南先生,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试太学,举礼部均不第。以特恩授容州文学。后归隐仙华山,为同里义乌令吴渭聘授家塾。有《存雅堂稿》。

《北山道中》原文赏析-方凤

【赏析】

方凤这首诗见《存雅堂遗稿》卷二。北山,指金华山(在今浙江金华北)。金华山多洞穴,相传是仙人赤松子得道处。六朝以来的隐遁之士多居于此。南宋遗民也往往聚会在这个地区。据《金华洞天行纪》(见《存雅堂集》卷四、五,又名《金华游录》,有误题为谢翱撰者),方凤及其子樗,偕同谢翱、陈公凯、陈公举、吴似孙、郑子有、叶谨等遗民在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正月游金华山,十一日启行,十五日至宝积观,观前为卧羊山,即皇初平叱石成羊处。诗盖写于此时。因为北山之游,并未终止(此游直到二十五日始返),所以题为“道中”。当时宋亡已十年。一些遗民怀念故国的情怀,往往寄之于诗。《月泉吟社》便是这个地区的遗民唱和之作,诗的评选者即为方凤和谢翱。这一首诗不仅寓托遁世之意,还流露出愤激不平、对元统治者不屑一顾的思想。

起句“起犯春霜”,即点明这是严寒尚厉的正月,所以一路之上,但有寒威。“犯”字并贯“霜”“寒”,隐约表现出遗民傲世的性格。第二句接承上句,似乎很平淡,然而用“乘兴”和“约”等字眼,说明他们的这次游山兴致很高,是约好前来的。这样就逗出颔联。

颔联抒写游山的情怀。第三句的意思是表达得十分清楚的。志同道合的“友朋”,经过十年的凋谢,一天一天地“少”,这是眼前“最恨”(隐寓不甘之意)的一桩事。第四句推开,“尘外”是隐遁者常用的语言,下面连接“山水宽”,不仅点明北山的题目,而且一个“宽”字,还表露出遗民对于故国山水的向往。面对秀丽的山水,游赏者的心情如何呢?这一联道出了作者这次游山的情怀,所以要乘兴遨游,既是因为同志不多了,也是借以追求世外广大山川之美的享受,遗民复杂的心情,无限的感慨,抒写得很充分。

颈联写途中之景,又写景外之意。在对北山景物的描绘中,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表露出兴亡之感。“溪落旧痕”的“落”字,“枯野埠”的“枯”字,都是遗民的时移世异之后心情的写照。“树浮空翠湿危栏”的景象,也写得阴沉黯淡,远非赏心悦目的游观。这两句承上句末的“山水宽”落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是诗题的正面描写,也是衷情的自然流露。

结尾两句是写北山著名的皇初平叱石成羊胜迹,但作者的写法却不一般。他眼里的“群羊”是岩头“县冰”,不是“化石”(由石头变化而成)。把县冰权看作石化的羊群,这不单是对叱石成羊故事的否定,而且自然会令人想到张彖的“冰山”之喻(见《开元天宝遗事》上)。石羊不过是县冰的幻影,元朝政权在遗民心目中只不过是春来便消的冰山!这样写,既切合了叱石成羊这个北山胜迹;又照应了犯寒春游诗的起首;更重要的是借景抒发,表露了遗民对于元政权的轻蔑。

宋濂曾以杜甫比方凤,那倒不一定恰当;但他称道方凤“晚遂一发于咏歌,音调凄凉,深于古今之感”(《浦阳人物记》卷下)。这样的评价,看来还是中肯的。这一首诗,在方凤的诗作,乃至宋遗民的诗作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屈守元)

文章标题:《北山道中》原文赏析-方凤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033.html

上一篇:《哭陆秀夫》原文赏析-方凤

下一篇:题君山-古诗译文赏析(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