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赤壁矶
韩驹
缓寻翠竹白沙游,更挽藤梢上上头。
岂有危巢尚栖鹘?亦无陈迹但飞鸥。
经营二顷将归老,眷恋群山为少留。
百日使君何足道,空余诗句在江楼。
【作者】
韩驹:(?—1135)字子苍,仙井监(治今四川仁寿)人。政和初,以献颂补假将仕郎,召试,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历官洪州分宁知县、著作郎。宣和中,迁中书舍人,寻兼权直学士院。高宗即位,知江州。卒于抚州。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论诗主禅悟。有《陵阳集》。
【赏析】
此篇题目一作《游赤壁示何次仲》,题下自注云:“时守黄州。”据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靖康初,韩子苍知黄州,颇访东坡遗迹。常登赤壁,而赋(指东坡前后《赤壁赋》)所谓栖鹘之危巢者不复存矣,悼怅作诗而归。”吴曾《能改斋漫录》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且录存了何次仲的和诗:“儿时宗伯寄吾州,讽诵高文至白头。二赋人间真吐凤,五年溪上不惊鸥。蟹尝见水人犹怒,鹘有危巢孰敢留?珍重使君寻古迹,西风怅望古城楼。”
起联叙述登赤壁矶的过程。开始时缓步寻胜,漫步于赤壁矶旁的沙滩、竹林,接着又挽着藤梢,一步步地攀登到赤壁矶的上头。从“寻”到“挽”,点明“登”字。上句意态悠闲容与,下句句法即显出着力之迹,与内容相应。
颔联写登赤壁矶后所见。苏轼《后赤壁赋》云:“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两句暗用苏轼赋意,说登上矶顶,已经不复见往日栖鹘的危巢,也看不到从前苏轼谪贬黄州时留下的陈迹,只见江鸥飞翔而已。两句于写景中寓怀慕前贤之情与世事沧桑之感。“岂有”、“亦无”、“尚”、“但”,开合相应,将上述情感强化了,读来自有一种空廓虚无之感。苏轼作前、后《赤壁赋》在元丰五年(1082),离韩驹靖康初知黄州时,不过四十余年,而昔贤的陈迹已不复存,世事变化之速也就不难想见了。当时金人正不断南扰,北宋国势岌岌可危,“岂有危巢”云云,可能还融有某种现实感慨。
“经营二顷将归老,眷恋群山为少留。”颈联写登赤壁矶所感。《史记·苏秦列传》:“使吾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经营二顷”本此。出句承上人事沧桑之慨而兴归隐之心,说要经营田园以便返乡终老;对句稍转,说由于眷恋这里山川风物的壮美,不能不为之少留时日,“群山”即包括眼前的赤壁,一纵一收,仍拍合到本题上来。苏轼《游金山寺》说:“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与韩诗都是登临览胜而兴归欤之思,而一则言“江山如此不归山”之非,一则曰“眷恋群山为少留”,思致有别,而各具情理。
“百日使君何足道,空余诗句在江楼。”据吴曾《能改斋漫录》,韩驹守黄州,“三月而罢,因游赤壁”,所以自称“百日使君”。使君,是州郡地方长官的代称。尾联收到诗人自身和眼前的江楼。对比苏轼那样的一代文豪,自己这区区“百日使君”自然更不足道了,离开黄州之后,留下来的只有题在江楼上的诗句而已。这是因前贤的遭遇而联及自己的遭遇,由已有的变化而推及后来的变化。这一结,将前面因思贤访旧而引起的空廓虚无之感进一步强化了。“空余诗句”,自谦中复透出对自己诗才的自负。所以这空廓虚无中仍有一种欣慰之感。
(刘学锴)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登赤壁矶》原文赏析-韩驹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229.html
下一篇:《劚石粉》原文赏析-韩梦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