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贺知章,是盛唐前期的一位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659年,卒于公元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永兴就是今天的浙江萧山。他年轻时就以文辞而著名,性格旷放,善于谈笑。曾任太子宾客,兼秘书监。天宝三载请求还乡,还乡后不久就去世了。shu籍 分.享 V信whair004
贺知章的作品流传不多,《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只有十九首。他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久已脍炙人口的名篇了。这里讲他的另一首七绝《咏柳》。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用一个比喻形容柳树的丰姿。一树绿柳,高高地站在那儿,好像是用碧玉妆饰而成的。碧玉的比喻,显出柳树的鲜嫩新翠,那一片片细叶仿佛带着玉石的光泽。碧玉,又是南朝宋代汝南王的小妾的名字,乐府吴声歌曲有《碧玉歌》,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美貌的女子。“碧玉妆成一树高”,在诗人的想象里,也许觉得那袅娜多姿的柳树,宛如凝妆而立的碧玉一般。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丝绦”,就是丝带。上句是写柳树给人的总的印象,这句是具体集中地写柳枝,那茂密的、轻柔的、下垂的柳枝,是最足以代表柳树特征的。诗人用“绿丝绦”来形容柳枝,使人仿佛看到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艺术效果很强烈。
第三句和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描写柳树的嫩叶,诗人设问:那细细的柳叶儿是谁裁出来的呢?噢,原来二月的春风好似剪刀,这一树碧玉,万条丝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便是她的杰作啊!
这首诗虽然很短,只有四句,28个字,但艺术上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咏柳”这题目一看就知道了,是歌咏柳树的。这首诗的确是处处扣紧柳树来写的。但是我觉得诗人所歌咏的决不仅仅是柳树,他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人们对春的感觉,往往是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得到的。河水的解冻,燕子的归来,都是春回大地的信号。不要忘记,在报春的各种事物中,柳树也是一位十分敏感的使者。民间谚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早在五九、六九的时候,远望之中的柳梢已经隐约地带上一些儿新绿了。贺知章借着描绘柳树的新绿,歌咏春天的来临,是很能唤起读者共鸣的。咏柳,而不局限于柳,借咏柳而咏春,这是高出于一般咏物诗的地方。
其次,这首诗的构思新颖,比喻巧妙,诗的形象仿佛要凸出于纸面之上。特别是后两句,用剪刀比喻春风。她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不管吹到哪里,就把勃勃的生机带到哪里。她剪破严冬的笼罩,裁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她的轻捷,她的锐利,随之而来的创造的愉悦——种种美好的想象都可以从这两句诗中产生出来。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这首诗正是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
再次,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先写总的印象;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单就柳枝作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进一步写柳叶。先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好像绘画,先勾出轮廓,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前两句是描写形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如何高上去,柳枝如何垂下来。后两句写柳叶,如果还用这种写法,说柳叶如何细、如何嫩,好像是刚刚剪裁出来的一样,那就显得太呆板了。诗人在后两句上换了一种写法,不对细叶作任何形容,也不打什么比喻,似乎已无须多说了;诗人猜测是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描写的重点,转移到春风上来,是春风像剪刀般地裁出了细叶。这就在前两句的意境之外,另外开辟了新的意境,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王之涣和贺知章都死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在盛唐诗人里算是前辈。他们没有看到“安史之乱”,却充分感受到开元盛世那种蓬勃向上、繁荣发展的时代气氛。因此,他们诗中的“盛唐气象”是十分鲜明的。像《登鹳雀楼》诗里的昂扬精神,《咏柳》诗里的春天气息,都带着典型的盛唐时代的印记。这样的诗,今天读来仍然能够引动我们的诗情,激发我们的精神,给我们以健康的艺术享受。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新柳的绝句,又像是一幅新柳的特写。是诗,也如画。
开篇,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直接将新柳描摹成美人。而且这位“美人”非大家闺秀式的雍容华贵,却如小家碧玉清纯可爱。“碧玉小家女”(南朝梁萧绎《采莲赋》)、“碧玉破瓜时”(晋代孙绰《碧玉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碧玉”几乎已经成为妙龄美少女的代名词。因而,篇首一提到“碧玉”,人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出一位风姿绰约、顾盼生情的美女形象。在诗人眼中,刚刚吐芽的新柳就是用碧玉装扮而成的,青翠的玉色和新柳的嫩绿色,两者搭配恰当,极为和谐,给我们以鲜活、清新的视觉感受。
早春时节的新柳,亭亭玉立,生气勃勃;万千枝叶,随风摇曳,婀娜多姿!酷似花季少女,浑身上下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洋溢着摄人心魄的美丽。这位“柳美人”就这样袅袅婷婷、轻轻悄悄地款款向我们走来了!
据《南史》记载:益州刺史刘悛之,为讨好君王,曾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将杨柳植于殿前,称之“风流可爱”。诗人化用这一典故而成“万条垂下绿丝绦”句。“绦”,是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花边或穗子等装饰品。“丝绦”两字将新柳婆娑、飘逸之态描摹到了极致。春风杨柳,如丝如缕,随风起落,柔媚而披拂,散漫而张扬,自有一种迷人的意态和神韵,因而风流,因而可爱!
其实,前人咏柳的作品不少,后人受贺知章诗句启发和感悟,另有心得的词章也不乏佳句。然而,终究比不过此篇深入人心、老少共赏。究其原因,除去开篇比拟手法的成功运用,末句所展示出的诗人超常的艺术想象力和概括力也备受称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语言朴素之极,简单之极,虽妇孺白丁皆能诵读,以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春柳是美人的化身,那么,精巧玲珑的柳叶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如果狂风是“大力士”,可以飞沙走石、移山倒海、改换河山,那么和煦的春风能做什么?它就像一把掌握在能工巧匠手中的剪子,仔细地裁、小心地剪,把一片片精致的柳叶奉献给新柳,奉献给春天,奉献给人类!那么,也许人们要问“能工巧匠”又是谁?也许是自然,是上天,是神灵,无须说得太白,读者只需要被感染,被打动;只需要去想象,去体味!
(秦岭梅)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马茂元)
文章标题:咏柳-古诗译文赏析(贺知章)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315.html
上一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贺双卿《凤凰台上忆吹箫·赠邻女韩西》古诗赏析
下一篇:回乡偶书-古诗译文赏析(贺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