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简介

(约公元659-约公元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擢礼部侍郎,后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为人放荡不羁,风流清狂,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诗以七绝见长。《咏柳》、《回乡偶书》为传世名篇。《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离家:一作离乡。作者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之前就离开故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无改:一作难改。衰(cuī):疏落。

【译文】

我从小离开家乡到老才回来,虽然乡音没有改变却早已鬓发斑斑,儿童看见我都不认识,以为我是远方的客人,笑问我来自何方。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赏析(贺知章)

【回乡偶书赏析1】

此诗是诗人天宝三年(公元744)八十六岁归乡时所作。此诗自然风趣地写出了诗人暮年归乡时的情景: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但一口乡音总也改不掉,无情的岁月则使他的两鬓斑白了。家乡的儿童见了,自然认不得,就笑着问诗人:“您老人家是从哪里来的呢?”在风趣之外,也含有诗人复杂的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得归,这是一件喜事,但这种怅然的心情在《回乡偶书》的第二首里就有显露:“惟有门前镜湖水,风不改旧时波。”山光水色依然,人则垂老了,垂老之人再不能长期陪伴故乡风物了。全诗语气诙谐,富有情趣。表现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性格。

【回乡偶书赏析2】

这是一首著名的唐诗。它的内容是如此家常,语言是如此质朴,几乎看不到文采,然而,人们却有太多的理由喜欢这首诗,喜欢到代代相传,喜欢到家喻户晓。值得好好玩味。

人们在年轻时总想离开家,而年老时又总想还家。故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按一般人的经验,久别还乡的人,通常与亲友邻里会面的时候居多,儿童相见只是插曲。作者不写一般的情况,而只写这个插曲,这是诗人的高招。只要是儿童,谁不是人来疯,对客人到来总是兴奋莫名,总是问这问那。杜甫赠卫八处士》就这样写道:“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儿童问客,如查户口,是一定要问“客从何处来”的。明明是家乡人,却被家乡孩子当做外乡人。诗人敏感地觉察到这一日常生活对话中的喜剧性(本质与现象的矛盾),从而赋予抒写世事沧桑的这首诗以风趣和隽永。

此外,这一偶然事件还包含着必然性,儿童天真的问话捅破了天机。“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古诗十九首》其十四)天地间没有永久的主人,只有永久的过客——昨天先入为主的,明天会渐行渐远。“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人生易老,规律无情……诸如此类的人生慨叹,诗中并没有直接说出,但言外之意读之悠然可会。所以这首诗又非常富于神韵。

少小离家老大回家,亲切感和疏离感同在,熟悉感和新鲜感并存,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生经验。然而,具体到每个时代,具体到每一个人,感受则是不一样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虽然道逢家乡人,却感到透心的凄凉,这是汉末乱世的人生况味。而贺知章这首诗大不相同。儿童问客内容是生分的,态度却是礼貌和友善的,字里行间有太多的人情味。古人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毛诗序》)这首诗的情调就是安乐、就是和谐,是典型的唐音。世世代代的读者热爱这首诗,也包含对安乐、对和谐的向往。

这首诗的语言比较贴近口语,句式却比较考究,多用句中排,所以饶有唱叹之音。具体而言,首句“少小离家”(人生旅程之始)和“老大回”(人生旅程之末)构成对比,是一重唱叹。次句“乡音无改”(暗示乡情依旧)和“鬓毛衰(cuī)”(暗示形容变尽)构成对比,是另一重唱叹。三句“相见”(亲和感)和“不相识”(疏离感)构成对比,是第三重慨叹。末句不再对比,以笑问作收,是重复中的变化,是整饬中的活泼。唐人绝句最重风调,即宜于讽咏、神似民歌,这首诗就很有代表性。

(周啸天)

【回乡偶书赏析3】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一般读书人或为功名所牵绊,或为生活所逼迫,往往不得不离乡背井,在外作客。加上交通不便,就更少回乡的机会。经年累月,寄旅异地,甚至在很年轻的时候离家,到很老才回去。因此,怀乡就成为许多人一种亲切而深沉的感情,回乡则是他们心中强烈的愿望。当这种愿望实现的时候,喜悦的心情就显得非常突出了。在久客不归的漫长岁月中,和自己本身发生了变化一样,故乡的人事也必然有着很多变化。这些,又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还乡人的一些感慨。贺知章这首诗所以长远传诵人口,正因为它生动自然地表达了这种生活真实和思想感情。

诗篇一开始就点明了是回乡之作,而且不是一般的回乡,而是在少小的时候离开,一直到老了才回来。这就给这次回乡加上了不平常的意义。作客如此之久,一旦踏上家乡的土地,自然倍觉亲切;而在一切接触到的事物之中,最觉亲切的,乃是自己多年在外还没有忘记而又很少听别人说的乡音。此句所说“乡音无改”虽指自己,以和“鬓毛衰”对衬,但却是回乡之初,所听到的都是乡音而引起的感触。正如清叶燮《客发苕溪》中所写的: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这种情景,是久客初归的人所常常感到的。听到乡音,遇到熟人,就很自然地讲起家乡话来。在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反应中,意识到自己尽管离乡多年而乡音无改,当然值得欢慰,而另外一方面也不能不想到,改变了的东西总是有的,首先就是无情的岁月,催老了客子的容颜。诗的后两句,正是根据这点,选择了一件小小的但具体的事实,将衰老之感加以深化。

人们每每称许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一联为善于言久别乍逢之情;这首诗后两句也与李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关系,家里没有见过面的孩子们竟将自己当成了远方的来客,有礼貌而又透着高兴地加以问讯。诗人在微微地感到惊讶之后,也许不觉有些好笑,但立刻又会认为这也很自然,从而发生许多感慨。这些感情上的微妙的起伏,是隐蔽的,诗句也只是捕捉住了这个有趣的镜头,拍了下来,并没有作更多的抒发,但我们仔细加以体会,仍然可以察觉他久客伤老之情。《回乡偶书》一共两首。第二首云: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如果将两首合起来看,用意就比较明显了。然而正因为第二首写得过于“直致”,缺乏含蓄和机趣,因而就不如第一首之为人推重。

诗人从小离家,到八十多岁才回到故乡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他一生在仕途上都很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行,将镜湖一曲赐给他居住,太子和百官也都为他饯别,可以算得是“衣锦荣归”。因而此诗虽对人事变迁不无感慨,却绝非李频在《渡汉江》中所写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那种心情。其值得称说的地方则是他虽然“富贵而归故乡”,但并没有庸俗地将那些为世俗所欣羡的情态写入诗中。他所反映的只是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正是史籍上记载了的贺知章旷达豪迈,不慕荣利的具体表现。基于这种性格,他在诗中就以诙谐的语气着重地表现了那富有情趣的一刹那,从而冲淡了他内心里的迟暮之悲。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朴素,但却巧妙地表达了许多人所具有而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表达的心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而余亦窃闻其一二,以为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既以自解,且以慰子由》二首之一云:

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

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这首安慰相逢又别的爱弟的诗,一览可知,是反用了贺诗之意,貌为旷达,实极悲凉,反映他们兄弟在政治道路上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抑郁情绪。而其另一首《纵笔》,却又与贺诗同一机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头萧散满霜风。

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这首诗是诗人被放逐到南方以后的作品,它也是以幽默的笔调,淡淡地写出了自己的宦途失意,老病侵寻之感。前两句微露感慨,后两句则选择了一件富有情趣的生活小事加以点染,在不知不觉之中摆脱了由于前面的感慨而可能进一步产生的沉重气氛,和《回乡偶书》第一首的手法十分接近。

这两位“异代不同时”的诗人,由于其所具有的开朗胸襟、豪迈气概与乐观精神有共同之处,因而不约而同地写出了这两篇意境和机杼颇为近似的作品。这种例子说明了:我们在探索作家们的传承关系时,性格这一因素不应当放在考虑范围之外。

【回乡偶书评点】

唐天宝三年(744年),贺知章辞掉朝廷官位,返归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当时,他已经八十六岁,离开故乡已经有五十余年了。诗人少年离家考取功名时充满远大抱负,雄姿英发,但再次返乡时却已鬓发斑白,人生暮年。看到故乡物是人非,诗人心头不禁涌出万般慨叹,因此写下本诗,表达了年华易逝、尘世沧桑的慨叹。本诗是难得的感怀佳作。《回乡偶书》中的“偶”字,不仅是说作本诗的偶然,还吐露出本诗的诗情源于生活、发于内心。

在前两句的描写中,诗人身处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一路走来,心情复杂,难以平静:当初离开故乡时,青春年少,风姿勃发;今朝返乡,鬓毛已斑白稀疏,不由得感慨万千。第一句,诗人以“少小离家”和“老大回”的对比,总括出自己几十年客居他乡的情况,暗露自己因“老大”而伤感的情绪。第二句,诗人用“鬓毛衰(cuī,稀疏,疏落)”承接上句,具体描写自己的衰老之态,并用未变的“乡音”衬托已变的“鬓毛”,暗含“我未忘故乡,故乡是否还记得我”的疑问,为下面两句写儿童因不认识而发问打下了伏笔。

诗的后面两句,诗人由描写充满慨叹的自我画像,转为描写富有戏剧性的儿童含笑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在儿童看来,仅是简单的一问,语尽则意尽;在诗人心中,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引出了他不尽的慨叹。诗人年老体衰及反主为宾的哀伤,全都蕴含在这看似平常的一句问话中了。整首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悄结束。而诗句之外的含义却像空谷余音,哀伤婉转,久久萦绕不去。

就整首诗来看,前两句还算平淡,后两句,诗人却急转笔锋,另辟新境,写得十分巧妙:虽然抒写哀伤之情,却借助欢乐的场景来展现;虽然为了写自己,却通过写儿童来体现。而且,诗中所写的儿童发问的场景又非常富有生活趣味。就算读者不被诗人多年客居他乡、如今年老体衰的感伤所感染,也必定会被这一别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所感动。

文章标题:回乡偶书-古诗译文赏析(贺知章)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318.html

上一篇:咏柳-古诗译文赏析(贺知章)

下一篇:《回乡偶书》原文翻译赏析-贺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