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原文赏析-洪炎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1-11-08 04:11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洪炎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黄昏。

【作者】

洪炎:(1067—1133)字玉父,南昌(今属江西)人。黄庭坚之外甥。元祐末登第。南渡后官秘书少监。诗属江西派。有《西渡集》。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原文赏析-洪炎

【赏析】

这首诗不知写于何年。但从诗里所反映的生活情趣看,它很可能是洪炎晚年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职期间游赏近郊田园之作。

提起田园诗,很容易使人想起东晋诗人陶渊明和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他们的作品,大都于冲淡中以兴象清奇见长。洪炎此诗则不然。它冶哲理与形象于一炉,主观的意象多于客观的兴象。因此读者必须边读边想,才能领悟其中的旨趣。

从题目可知:此诗写诗人于初的傍晚同朋友们在郊野散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想。诗人骋目四望:周围是巍然矗立的群山,田野里一片葱翠。近处、远处展现出簇簇人烟和隐隐村庄。从鸟飞的那边,稀疏传来灵隐寺晚钟的声响。盛开的百花,映带着一弯流水,其幽美有如陶渊明当年所描绘的武陵桃花源。诗人边走边看,边看边想,似乎到处都是画,随处皆有诗。又正值插秧季节,诗人见农夫在辛勤劳动,若有所悟。他拄着藜木拐杖,和朋友们贪看着这一切,流连忘返,徘徊不去,直到黄昏……

这首诗的旨趣在哪里呢?

诗人所见,有山峦、田野、人烟和村庄,还有飞鸟、丛花和流水。诗人所闻,除了疏钟外,也还有鸟语、花香和流水声。这种种交织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图,谱写成一曲曲动人的诗章。诗人想:他不需要、也无可能用笔墨和言语把这些大自然的杰作描写出来。但这不是诗人的卓见,也不是此诗的旨趣所在。诚如钱锺书《宋诗选注》所指出的:苏轼、黄庭坚、陈与义和唐庚等人都有过与此类似的想法和写法。

诗人的卓见和此诗的旨趣是在末尾两句。这两句表明:诗人最爱赏的是农民的“插秧针”,他看得几乎忘了归去,直到黄昏时候,大概是因为他领悟到只有辛勤劳动,才可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足见直到晚年,诗人对生活仍持着积极的态度,这是很可贵的。

这首诗采用了一系列对照手法。首句“四山矗矗”和“野田田”是崇高美和秀丽美的对照;次句“人烟”和“村”是近和远的对照。颔联用声和色对照。颈联用空间艺术的画跟时间艺术的诗对照。末尾用农夫的辛劳跟诗人的沉思对照。如果说,诗的前半是通过形象去描写自然景物;那么,后半则是稍带议论以宣讲人生哲理。正由于诗人采用了这样一系列的对照手法,才使得形象更加鲜明,不因议论而削弱;结构更加紧密,不因跳跃而松弛。同时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诗里有些思维方式很有特色:它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诸种感官(包括思维器官)的诸种功能。如“鸟外疏钟灵隐寺”,即根据视觉形象“鸟外”和听觉形象“疏钟”,然后通过大脑的综合、推理和判断,才确指这钟声是来自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即根据视觉形象“花边”和“流水”,联想起书上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才用“武陵源”作比喻。这正是宋诗不同于唐诗的地方(当然只是就多数而言)。

钱锺书说:“洪炎……虽然没有摆脱《山谷集》的圈套,还不至于像鹦哥学舌,颇能够说自己的话而口齿清楚。”(《宋诗选注》)这首诗,就是个明显的例证。

(蔡厚示)

文章标题:《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原文赏析-洪炎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343.html

上一篇:《次韵公实雷雨一首》原文赏析-洪炎

下一篇:《狐鼠》原文赏析-洪咨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