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
皇甫明子
穷岛迷孤青,飓风荡顽寒。
不知是海口,万里空波澜。
蛟龙恃幽沉,怒气雄屈蟠。
峥嵘抉秋阴,挂席潮如山。
荧惑表南纪,天去何时还?
云旗光惨淡,腰下青琅玕。
谁能居甬东?一死谅非难。
呜呼朝宗意,会见桑土干。
【注释】
云旗:始见《离骚》:“载云旗之逶迤”。那是屈原写想象中的远行,此处指皇帝的出行。
“腰下”句:杜甫《哀王孙》:“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古人有在水为珊瑚,在陆为琅玕的说法,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艺文类聚》作“翠”)琅玕”,曹植《美女篇》“腰佩翠琅玕”,江淹《神女赋》“解琅玕而相要”,可见琅玕指佩饰。这句有两层含义:一是联想到杜甫那首诗,带着珊瑚宝玦而去乞食为奴,这是什么滋味?苟且偷生,不如一死。这一层不是主要的。二是玉以表德,以玉佩来自励,要无愧于玉石的坚贞。而此佩为先人所遗,更不能使之受污。用“琅玕”是因为韵脚而然。皇甫明子是四明(今浙江宁波)的世家,性豪侈,腰下佩玉也是即物生情,以之自勉。文中只取第二层意思,避免枝蔓。又《太平御览》有“青琅玕”为“珠圭”之解,或以为表君之失势,不能执圭而藏于腰下。二句皆指君言,亦可参考。
【作者】
皇甫明子:(?—1276)字东生,四明(今属浙江)人。喜乘舟挂帆,载琴、樽、书籍、钓具,往来于江湖间。后发狂,蹈海而死。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至元丙子(1276)的秋天。这年正月,元兵的前锋到达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恭帝奉表请降,三月元兵把谢太后和皇帝都掳至北方。五月,益王即帝位于福州,改元景炎,是为端宗,九月,元兵分道进攻闽、广。十一月,元兵入福建。在秋天,宋的大势已去。皇甫明子眼见国亡无日,不愿作新朝顺民,就蹈海而死。这首诗可能是他蹈海前的绝笔。
全诗十六句,分为两节。前八句为第一节,作者以险狠凄厉的语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海口恶风图。飓风大作,一片昏沉,原来见到的青色小岛也迷蒙不可辨认了。“穷”、“孤”等字特别凄厉。二句“寒”上缀以“顽”字,也表现炼字的特色。飓风鼓荡起的寒气无法驱除。两句一写目击,一写身受,表现出海口风涛的险恶。三句从反面点题,宕开一笔,四句写一望万里,只见波澜。五六两句想象海口飓风之起,是潜沉水底的蛟龙倚恃幽暗而作恶鼓怒所致。前四句实写,这两句虚拟。七八句叙写挂帆出海,海浪如山,那种峥嵘的气势就像要把整个阴沉的秋空攫取到海里吞掉似的。这两句接“蛟龙”两句来,写其作祟猖狂到如此程度。以上八句极写风涛险恶,阴类猖獗,不可一世。用词造语都表现这种特点。这几句所写自然景物的阴森可怖,正象征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引出下文的感愤。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飓风一过,天已入夜,仰望星空,感伤国事,矢志自沉,这是后面八句的中心。“荧惑”两句慨叹宋帝奔向南方,难以复归。“荧惑”为火星的别名。古人把天象和人事联系起来,认为“荧惑”如果失次,就有大难临头。现在“荧惑”照到南方,天已去(皇帝逃亡),何时能回(意谓回归无日)。看看天上的云旗惨淡无光,皇帝的出巡前途暗淡。俯视腰间的宝佩,感慨万端。应该无愧于玉佩的坚贞,宁死不屈,引出下面两句。这两句一上一下,大开大合,含蕴较深。《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吴王夫差尽管无道失国,但最终不肯做越国的臣虏,愤而自缢,还算有点骨气。而今年初太后和恭帝已经做了俘虏,有辱国格,现在强兵穷追,前途难料。“谁能”两句既望端宗能在不得已情况下身殉社稷,不可再忍辱偷生;也暗示自己不难以一死殉国。这两句沉痛悲愤之极,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他后来恸恨国亡,也蹈海而死,不愧为大丈夫。“朝宗”二句一结,尤为壮烈。百川归海,谓之朝宗,然而海也有枯干之时。《神仙传》里记麻姑说,曾经三次看到沧海变成桑田。此处暗用这个典故,指斥“恃幽沉”的蛟龙,你即使猖狂,也不会长久,沧海很快就会变成桑田。上半首以海势隐写敌方之猖獗骄横,这结尾即以“会见桑土干”来诅咒敌方的迅速灭亡。这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复兴信念,后先辉映,这样就把“一死谅非难”的沉痛推向壮烈,诗也就此戛然而止,耐人寻味,鼓人斗志。
这是宋遗民诗集《谷音》一百零一首中最为激昂悲愤的一篇五古。(《谷音》,元初杜本编。《宋史·隐逸传》称本“屡征不起,隐居武夷山中”,可见其为南宋遗民。“谷音”大约是取《庄子》中“空谷足音”之意,表示这些诗人和他自己一样,崇尚气节,不仕异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所录乃皆古直悲凉,风格遒上”。)这不是墨写的诗歌,而是血写的誓词。读此诗,应领会其凛然不可犯的正气,自不必斤斤于字句之间。全诗一气喷薄,又千锤百炼,很有“横空盘硬语”的特色,经得起咀嚼和推敲。无愧于“《谷音》一卷独铮铮”(王士禛《论诗绝句》)的评价。
(周本淳)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海口》原文赏析-皇甫明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368.html
下一篇:酬张继-古诗译文赏析(皇甫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