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吊史阁部
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
【作者】
*黄燮清(1805-1864),原名宪清,字韵珊(一作韵甫),浙江海盐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长期家居,筑拙直园、砚园,又修葺倚晴楼,以著述自娱。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海盐,辗转逃至湖北。工诗词。著有《倚晴楼诗集》十六卷、《倚晴楼诗馀》四卷。
【赏析】
这是作者在道光十八年(1838)入京应试途经扬州时作。“广陵”,扬州的古称。明朝制度,大学士入阁办事(即参预机务),称阁臣或阁部。“史阁部”,即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一字道邻。崇祯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明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受命督师扬州,清兵南下,他拒绝清将的多次诱降,孤军抗敌。后城破被俘,慷慨就义。城外雪岭有其衣冠冡。
首联起势突兀,一下子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明朝末年战火纷飞的时代。1644年初,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同年4月,吴三桂迎清兵入关,镇压农民军,占领了中原广大地区,清王朝开始定都北京。5月,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史称南明。这一联即以形象的画面概括了当时的严峻局势:清兵南下,长江沿岸烽烟滚滚,连天的战火映红了汹涌的江流。保有江南半边天下的南明王朝岌岌可危。面对这强兵压境、朝野惶遽的局面,史可法以擎天气概独立支撑着南明王朝的垂危政局。“半壁青天”句比喻史可法的临危赴难,砥柱中流,虽然不是正面刻画他的形象,但是他的精神、气节却令人想见。
颔、颈两联通过极为强烈的对比,具体描绘了史可法一柱撑天的动人事迹。“群小”,指当时把持南明朝政、破坏史可法抗清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一班权奸。“隳”,同毁。“南渡”,西晋末年,匈奴等五族入侵,晋元帝司马睿渡江,迁都建业(今南京),史称南渡;又北宋时徽宗、钦宗为金人所虏,高宗赵构渡江,建都临安(今杭州),亦称南渡;这里指福王在南京建立的政权。“群小”“孤臣”两句意谓就在这群小误国、南渡政局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史可法不顾阻挠,孤军抗敌。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兵攻扬州,史可法率全城军民坚决抗击。这里的“北来兵”即是指多铎率领的清兵。“已”“尚”两个副词相对,寓意极深,前者意谓南明政权腐败至极,已无法挽救,后者足见史可法誓死报国的坚强决心。“宫中”句承“群小”句,“阵上”句接“孤臣”句,一状福王君臣寻欢作乐,荒淫误国,一写史可法军将士临危不惧,与敌人血战到底。“玉树”,即《玉树后庭花》曲。南朝陈后主(叔宝)荒淫好声色,曾自制艳曲《玉树后庭花》,令宫中美人歌舞尽日,不理朝政,不久即为隋所灭。征歌舞,征召宫女表演歌舞。这里借陈后主的沉溺声色暗指南明君臣的寻欢作乐。“靴刀”,唐朝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时,常纳短刀于靴中,以示决死之志。这里借指史可法军与敌军的血刃之战。“宫中”“阵上”这严酷的对比,一如高适《燕歌行》中所描写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震撼人心。上下两联,一写群小误国,孤臣赴难;一状误国君臣恣意逸乐,报国将士拼死苦战。或挞伐鲜明,或沉吟悲壮。作者有意在声调的对偶中,使内容相间,从而很好地传达了跌宕起伏的感情。
最后一联总束全篇,谓史可法虽死,其正气尚存,犹如盛开似雪的梅花,照耀着扬州。感慨深沉而豪放。“寒”,喻时局阽(diàn)危。“真气”,即正气。“芜城”,广陵的异称。“梅花”,性不畏寒,严冬开放,常被人们借用象征坚贞不屈的气节。史可法殉国后,扬州人民在其衣冠冢周围种梅万株以作纪念。所以,这里取梅花以象征,实际也是诗人的即景生情了。
全诗以咏史吊古的形式,通过鲜明的对比,颂扬了史可法坚决抗敌、英勇殉国的精神和气节,同时也痛斥了南明福王君臣的荒淫误国。悲壮的历史故事和深沉豪放的情调交织在一起,赋予这首诗以深深的感染力。
(吴劭文)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广陵吊史阁部》原文赏析-黄燮清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485.html
上一篇:《长水竹枝词》原文赏析-黄燮清
下一篇:《城西纪事》原文赏析-黄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