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花

姜宸英

一年强半是愁,浅白深红付乱流。

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作者】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三十八年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因科案死于狱中。有《苇间诗集》。

《惜花》原文赏析-姜宸英

【赏析】

花,是美好的象征,然而花开自有花落时,当春意阑珊、飞红满地之际,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惋惜之意。因而,惜花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鲁迅先生早年也写过《惜花四律》。不过,花在诗歌中,又不仅仅是自然意象,有时它又会转换为代表美好事物的人事意象或社会意象。这首诗题作《惜花》,从表面意义看,是对大好春光倏然逝去的依恋,但是,如果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它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姜宸英生于明清鼎革之际,而且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民间,自然会对明朝产生深深的怀念之情。所以,诗中的“花”,显然是指那已经破亡的明朝。全诗以花喻国,通过对暮春时节水流花落的描写,寄寓着对故明破亡的深深痛惜之情。

前两句:“一年强半是春愁,浅白深红付乱流。”“强半”即大半。前句说,一年中大半的愁绪都集中在春季。言外之意,一年中有着难以排解的忧愁。这种持续不断的“愁”,自然不是个人小事,而是与时代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诗中最初隐隐透露的一点消息。到了暮春时节,眼看着那浅白深红的各种花,在风雨无情的吹打中,飘落水里,被“乱流”卷走,此时,由于“花”的触动,使得本来就有的愁绪更加强烈了,这就是“强半是春愁”的原因。这里的“乱流”二字大可玩味,它显然不是指的一般的湍急的流水,而是指整个时代的“沧海横流”。正是这种“乱流”,在无情的冲刷中,毁掉了那永远值得怀念的美好事物——明朝故国。这是诗中再一次透露的消息。这两句写得毫不经意,如与人对面晤谈,随口说出,但深含其中的意蕴,却是极为沉痛的。

后两句:“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虽然“花”已被“乱流”卷走,春天已经成为了匆匆过客,但毕竟剩下了垂杨,那丝丝柳条在随风飘荡,任凭多大的狂风也吹它不断。显然,这里的“丝”字是谐音双关,即“思”,亦即对于故国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缕缕情思。此刻,作者被无尽的情思所牵动,登上高楼,凭栏眺望,仿佛要追寻那随水漂去的落花,找回无限思念的故国。然而,“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言语》)那丝丝柳条牵系、钩联而来的春愁,顿时变成了一腔亡国之“恨”。到此,诗中消息再一次透出,从“愁”而“恨”,作者的故国之思,易代之恨,从诗中跳脱而出,表现得极为深刻。这两句写得非常婉曲巧妙,它通过拟人手法,将柳丝写得具有人的感情,并且与“恨”联系起来,读来一往情深。

周啸天先生说:绝句篇幅短小,“要避短用长,含蓄不可不讲。这不单纯是一个表现技巧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诗歌意境的深浅或典型化程度的高低”(《唐绝句史》)。这首绝句可谓含蓄之至。诗只四句,而且都明白如话,但在意象含义的转换中,却具有着非常深厚的言外之意,“融情入景,使人味而得之;寄意于境,使人思而得之”(同上),显得含吐不露,语近情遥,意境典型而又深刻,这正是诗歌含蓄美的生动体现。

(管遗瑞)

文章标题:《惜花》原文赏析-姜宸英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531.html

上一篇:《别赋》原文翻译赏析-江淹

下一篇:《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原文翻译赏析-陈维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