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

序:辛亥之,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注释】

辛亥: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

止既月:刚好住满一个月。征新声:要求谱写新曲。

工妓:乐工与歌妓。隶习:学习。

不管:不顾。与攀摘:与我攀摘。

何逊:南朝梁诗人。何逊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遂吟咏之,成《咏早梅》诗,即下文“春风词笔”所指。此处姜夔以何逊喻己。

怪得:惊讶。

江国:江边的城市。

寄与:南朝诗人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耿:不能忘怀的样子。

千树压:西湖中的千万株梅树的倒影。

【作者】

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暗香》原文翻译赏析-姜夔

【暗香赏析1】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真可谓姜白石的知音,白石词今存八十馀首,咏梅的就占十八首之多,其中尤以《暗香》《疏影》最为著名。张炎云:“词之赋梅,惟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词源·杂论》)周济虽批评白石“局促”“才小”,但也不能不推崇《暗香》《疏影》,说它们“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与稼轩伯仲。”(《介存斋论词杂著》)

《暗香》《疏影》所咏的对象虽然是梅花,但字句之中、字句之外隐然有一幽独的佳人,呼之欲出。在《暗香》里佳人和白石一起赏梅;在《疏影》里,佳人则竟幻化为梅花。咏梅而不黏滞于梅,意趣高远,清空古雅,确有独到之处。

词前小序曰: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辛亥是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这年冬天姜白石冒雪到苏州访范成大(石湖居士),住了一个多月,除夕才回湖州。在此期间,姜白石应范成大的请求作了两支新曲,范成大非常欣赏,使乐工歌伎学习演唱,音节谐和婉转,于是命名曰《暗香》《疏影》。调名取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词从回忆写起。“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既曰“几番”,显然不止一次,词人往日曾不止一次趁着月光在梅边吹笛。但到底几次,词人也算不清了。以上三句是泛泛地回忆往事。接下来便回忆某一次赏梅的具体情景:“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玉人”,既可指男子,也可指女子,这里是指他的情人。由“唤起”二字可以想见“玉人”已经睡下,词人却还是将她唤起,一同冒着清寒去摘花。那时的兴致多么高啊!这两句是从贺铸《浣溪沙》:“玉人和月摘梅花”变化而来,但意味更深长,情韵更饱满。

自此以下转入慨叹今日。“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白石以何逊自比,说自己如今渐老,已失去当年的诗兴和才华了。何逊是南朝梁代诗人,曾在扬州写过《咏早梅诗》。杜甫诗曰:“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赠》)“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怪得”有惊疑、惊叹等意味,李曾伯《满江红》:“推枕闻鸡,正怪得、乾坤都白。”可以为证。有人释曰“责怪、埋怨”,盖非。往日词人关心花期,对梅花的开放不会感到突然。现在不但忘却春风词笔,连梅花的开期也漠然淡忘了。等到竹林之外的几点早梅把冷香送入瑶席,才蓦地察觉自己所爱的梅花已经开放!从字面上看,这几句是感叹自己老了,其实是因为和玉人离别而兴致索然。所以下阕就接着写自己对玉人的思念。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这几句用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词人在南国水乡,寂寞中想折梅寄予远方的情人,但路途遥远,夜雪初积,不能如愿,徒增叹惋。“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眼前的绿酒红梅,一个是“易泣”,一个是“无言”,只能加重自己的思念。最后又转入回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宋代西湖孤山多梅树,梅花盛开,树枝低压,映着一片寒碧的湖水,是何等的赏心悦目!而料峭的春风将梅花瓣片片吹尽又是何等的凄切!和玉人携手徜徉于西子湖畔赏梅的情景印在心上久久不能遗忘,什么时候才能重温这场旧梦呢?自己是“何逊渐老”,而“玉人”恐怕也已红颜暗老。相见之后又将会怎样呢?

《暗香》原文翻译赏析-姜夔

【暗香赏析2】

咏物词非常难写,特别是已经被前人反复吟咏过的事物,如果不能翻出新意,便会落入俗套,也就没有什么艺术感染力。姜夔的这首《暗香》提示了一种经典手法,就是讲一个与这件事物有关的情事,由于事件的唯一性,会让词中的事物超凡脱俗。

这两首词名为《暗香》《疏影》,显然得名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诗。这是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一诗的名句,姜夔的两首词也就在吟咏梅花。但是他一开篇就借月光与梅花将思绪引入了无限的回忆。梅边吹笛是过往的欢娱,他用精妙的笛声唤来一位佳人与他共赏雪月之梅,真是一段风流浪漫的故事。而“几番照我”一句又早早地告诉大家,这样的夜晚其实是曾经的日常,在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

“何逊而今渐老”一句,用何逊的典故将时空转回当下,而今不仅人散天涯,自己也年华老去,才力消退,再也演奏不出当年月下梅边的清曲,只是暗自惊怪,窗外的梅花怎么又开了?其实吧,玉人不再的时候,哪里还有兴致去填词吹笛呢?那些文字与旋律,就是给她看给她听的,也只有她才能知晓个中深趣呐。

过片依然停留在当下时空,抒发路遥难寄相思的情感。旧时的梅花依然绽放得那样美丽,尽管无言沉默,但也在追忆那远去的佳人。于是“长记曾携手处”一句又将思绪拉回过去,拉回到那片倒映着千树梅花的西湖。但“又片片”一句再次悠悠地将思绪拉回现在,佳人与过往都如同此刻被片片吹落的梅花瓣,再也见不到了。

尽管并没有描摹梅花,但全词就是笼罩在一片梅花的清冷幽香之中。

千年前的一个除夕夜,一条小船行进在苏州垂虹桥畔的太湖中。片雪纷飞,箫声悠扬,一歌女轻启朱唇,和箫而歌曰:“旧时月色,……”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吹箫的是姜夔,和歌的是小红。姜夔还有诗纪其事曰:“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里桥。”诗中所说的“新词”,就是这首《暗香》和它的姊妹篇《疏影》。

看词前小序,知此二词是词人应大诗人范成大邀约而作。词成之后,范成大十分欣赏,“把玩不已”。其实何止是范成大,二词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少有不服膺的。如姜夔的超级大粉丝张炎就说,此词“不惟清空,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其“自立新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认为姜夔“情浅”、“才小”的清代常州词派代表人物周济,也非常认同这首词,说它“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与他崇拜的偶像辛弃疾之词相较。

《暗香》原文翻译赏析-姜夔

姜夔《暗香疏影·旧时月色》赏析3

这两首词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梅词,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白石咏梅词共有十七首,古其全词的六分之一,此二篇最为精绝。张炎在所著《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所谓“和靖一联”,即宋初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姜夔非常欣赏其句,就摘取句首二字,以之为“自度曲”咏梅词的调名。白石是南宋大音乐家,妙解音律,从此二篇咏梅词亦可看出其独创之功。

白石词往往有小序,或述作词缘起,或纪心绪行踪,要言不烦,与词的内容溶为一体,不可分割。从题序看,这两首词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辛亥(1191)冬季,当时词人应邀到范成大退休隐居的苏州附近的石湖别墅作客。范成大也喜爱梅花,买园种梅,并著有《梅谱》。白石投主人之雅好,驰骋才华,创作了这两篇咏梅绝唱。

这二篇词的主旨令人难以索解。历代读者在欣赏它的美妙的词句的同时,不免要追寻它的言外寄托,于是,劝阻范成大归隐、哀叹徽钦二帝北狩、感慨今昔盛衰、怀念合肥旧游等等说法就都出现了。这些说法的是非颇难截然判断,因为作者是不明言他的寄托的,读者的理解各有不同也是完全允许的,不论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自成一说。或者说,这两首词具有多功能指向,寄托国事,感慨今昔,追念旧游,思恋情人等多种主旨都有,形成一种含混,朦胧之美。

《暗香》、《疏影》在体制上也很有特点。作者自述“作此两曲”,从音乐上讲是两只曲子:“授简索句”,从词篇上说却是一个题目,两首词,也可以说是一首。这种特殊体制为姜夔所首创,我们不妨称之为“连环体”,两环相连,似合似分,以其合者观之为一,以其分者观之为二。

《暗香》一词,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全词共分六层。上片,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为一层,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以“旧时月色”开头,以往事递入,落笔便不平凡。已经勾勒出了时空范围,渲染出了感情基调。回忆旧时,拉开了时间距离;月色在天,撑起了空间境地;眼前的景象勾连着过去的经历,令人摇曳生情。首句落笔得此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唤起”二句,又引入怀人层层荡开,环环相生:由月色写到“算几翻照我”,画出回忆往日情事时的屈指凝神之态;再写“梅边吹笛”,在月下笛声中点出“梅”字,咏物而不避题面,亦见大手笔,直将“藏题”的技法视为细末,不屑遵循;再由笛声“唤起玉人”,以美人映衬梅花,直欲喧宾夺主,却急以“不管清寒与攀摘”收住,化险为夷,仍不离咏梅的本题。至此,一幅立体的,活动的,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的生活图景、艺术境界,乃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月色下、笛声中,一位玉人在犯寒摘梅,境界何其清空幽雅。贺铸的一首《浣溪沙》中有“玉人和月摘梅花”之句,意境已自高雅幽美,但与姜白石词相比,仍显单薄。姜词“不管清寒与攀摘”一句蕴藏着两层没有明说的意思:一是“与”人攀摘,既有与人同摘之义,也有摘梅以赠别人之义,这就暗中用上了“驿寄梅花”的典故,透露了陆凯的诗句“聊赠一枝春”的一层意思;另一层含义是,玉人之所以“不管清寒”,因为她怀着满腔的热情,且与外界的“清寒”恰相反衬。

玉人的一片深情密意全都倾注在梅花上,梅花的感情负载就格外厚重了。开头几句写的是回忆中的情景,到“何逊而今渐老”两句,笔峰陡转,境界突变,由回忆回到现实,由欢乐往事转到而今的迟暮之悲。词人以何逊自此,是说自己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梅花,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正如词人所说:“才固老尽,秀句君休觅”(《暮山溪》)。与上五句相比,境界何等衰飒。这是第二层。其实词人当时年仅三十五六岁,所以这当是自谦之词。而且何逊写的那首《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等,实在算不得什么好诗,跟他喜爱梅花,一直挂念着扬州廨舍那株梅树的心情并不相称,可是后来,他从洛阳特意赶回扬州,再访那一树梅花时,却彷徨终日,不能下笔,连原先那平庸的诗也写不出来了。何逊虽有爱梅之心,而其才力不逮,没有做出好诗来(“春风词笔”是指他的《咏春风》诗“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咏物颇称工细)姜夔以之自比而表示谦逊不是相当合适吗?

“但怪得”至上片结尾为第三层,又把笔锋转回来,意谓尽管才不附情,见到石湖梅花的清丽幽雅,亦不免引动诗兴,以答谢主人的盛情美意。这几句映照小序,点明题旨。“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也是苏东坡《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意,是对石湖梅花的具体描绘。以竹枝映衬疏花,写其形貌姿色;以瑶席映衬冷香,写其高洁的品性,着墨不多而形神俱现。

下片承上片中写身世之感。从“红国”到“红萼无言耿相忆”是第四层,感情曲折细腻而又富于变化。

换头余鸡独处异乡,空前冷清寂寞,内心情感波澜起伏。“寄与路遥,夜雪初积”,则言重重阻隔,纵然折得梅花也无从寄达,相思之情,难以为怀,只有耿耿于怀,长相忆忘而已。“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词采甚美。“翠”与“红”是作者特意选用的艳色,用以与上文的“月”、“玉”、“清”、“瑶”等素洁的字面相“破”,通过对比,取得相得益彰的色彩效果。把翠尊而对红萼,由杯中之酒想到离人之泪,故曰“易泣”;将眼前的梅花看作远方的所思,悄然相对,虽曰“无言”,而思绪之翻腾、默默之诉说又何止万语千言。正是无言胜有言,无声胜有声。

“长忆曾携手处”三句是第五层。由“相忆”很自然地接续到“长记”,于是又打开了另一扇回忆的窗子,写到当年与情人携手同游梅林的情景。千树梅花,无尽繁英,映照在寒碧的西湖水面之上。这一片繁梅,亦如邓尉山的“香雪海”,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十分壮观,比起上文的“竹外疏花”来,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午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名句,境界幽美,词语精工,冷峻之中透露出热烈的气氛。词情发展至此,终于形成高潮。

最后两句又是一层,词笔顿时跌落,写到梅花的凋落飘零的肃刈景象。“又片片吹尽也”,语似平淡而感叹惋惜之情却溢于言表。“几时见得”,应是一语双关之词,梅花落了何时再开?相忆之人分别已久何时再逢?正因为巧妙绾合两重意思,所以显得韵味十分深长。

《暗香》重点是对往昔的追忆,而《疏影》则集中描绘梅花清幽孤傲的形象,寄托作者对青春、对美好事物的怜爱之情。《疏影》一篇,笔法极为奇特,连续铺排五个典故,用五位女性人物来比喻映衬梅花,从而把梅花人格化、性格化,比起一般的“遗貌取神”的笔法来又高出了一层。

上片写梅花形神兼美。“苔枝缀玉”三句自成一段,它描绘了一株古老的梅树,树上缀满晶莹如玉的梅花,与翠禽相伴同宿。苔枝,长有苔藓的梅枝。缀玉,梅花象美玉一般缀满枝头。这三句用了一个典故。

讲的是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山遇仙女的神话故事,见于曾慥《类说》所引《异人录》略谓:隋开皇年间,赵师雄调伍广东罗浮,行经罗浮山,日暮时分,在梅林中遇一美人,与之对酌,又有一绿衣童子歌舞助兴,“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起视大梅花树上有翠羽剌嘈相顾,月落参横,惆怅而已。”

原来美人就是梅花女神,绿衣童子大亮以后就化为梅树枝头的“翠禽”了。作者用这个典故,入笔很俏,只用“翠禽”略略点出。读者知其所用典故,方知“苔枝缀玉”亦可描摹罗浮女神的风致情态,“枝上同宿”也是叙赵师雄的神仙奇遇。姜夔爱用此典,其《鬲溪梅令》有句云:“谩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这个典故,使得梅花与罗浮神女融为一体,似花非花,似人非人,在典雅清秀之外又增添了一层迷离惝恍的神秘色彩。

“客里”三句由“同宿”,转向孤独,于是引出第二个典故——诗人杜甫笔下的佳人。杜甫的《佳人》一诗,其首尾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佳人,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姜夔用来比喻梅花,以显示它的品性高洁,绝俗超尘,宁肯孤芳自赏而绝不同流合污。北宋词人曹组《蓦山溪》咏梅词中,有“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的句子,也用了苏诗和杜诗的典故。诗词用典,都要经过作者的重新组合与精心安排,姜夔在引出佳人这个艺术形象之前,先写了“客里相逢”一句,使作品带上了一种漂泊风尘的知遇情调,又写了“篱角黄昏”一句,这是与梅花非常相称的环境背景,透露了一点冷落与迟暮的感叹,显示了梅花的高洁品格。

“昭君”至上片结句是词中重点,写梅花的灵魂。意谓:梅花原来是昭君的英魂所化,她不仅有绝代佳人之美容,而且更有始终荣辱于祖国的美好心灵。这几句用王昭君的典故,作者的构思,主要是参照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去紫台”句,被姜夔加以想象,强调昭君“但暗忆江南江北”,用思国怀乡把她的怨恨具体化了:“环佩空归”一句也得到了发挥,说昭君的月夜归魂“化作此花幽独”,化为了幽独的梅花。为昭君的魂灵找到了归宿,这对同情她的遭遇的人们是一种慰藉;同时,把她的哀怨身世赋予梅花,又给梅花的形象增添了楚楚风致。

换头三句推开一笔,说明梅花不仅有美的容貌,美的灵魂,而且还有美的行为——美化和妆扮妇女。

用的是寿阳公主的典故。蛾,形容眉毛的细长;绿,眉毛的青绿颜色。《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犹记深宫旧事”一句绾合两个典故,王昭君入宫久不见幸,积悲怨,乃请行,远嫁匈奴,也是“深宫旧事”,“犹记”二字一转,就引出“梅花妆”的故事来了。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写出了公主的娇憨之态,也写出了梅花随风飘落时的轻盈的样子。这个典故带来了一股活泼松快的情调,使全词的气氛得到了一点调剂。

最后一个典故是汉武帝“金屋藏娇”事,《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刘彻幼时曾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借指梅花。这三句由梅花的飘落引起了惜花的心情,进而联想到护花的措施。这与上片“昭君”等句遥相绾合,是全词的题旨所在。“莫似春风,不管盈盈”,直是殷切的呼唤,“早与安排金屋”,更是热切的希望。可是到头来,“还教一片随波去”,花落水流,徒有惜花之心而无护花之力,梅花终于又一次凋零了。

五个典故,五位女性,包括了历史人物、传奇神话、文学形象;她们的身分地位各有不同,有神灵、有鬼魂,有富贵、有寒素,有得宠、有失意;在叙述描写上也有繁有简、有重点有映带,而其间的衔接与转换更是紧密而贴切。

“却又怨、玉龙哀曲”,可以看作是为梅花吹奏的招魂之曲。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故玉龙即玉笛。李白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哀曲”当是《梅花落》那支古代曲子。这是从音乐这一侧面来申明爱护梅花的重要性。再有,这儿的“玉龙”是与前篇的“梅边吹笛”相呼应的,临近收拍,作者着力使《疏影》的结尾与《暗香》的开头相呼应,显然是为了形成一种前勾后连之势,以便让他所独创的这种“连环体”在结构上完整起来。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又从绘画这一角度加以深化主题。《疏影》最后一句的“小窗横幅”应该是与《暗香》的开头一句“旧时月色”相呼应的,那么,“小窗横幅”就既可解释为图画又可解释为梅影了。月色日光映照在纸窗上的竹影梅影,也是一种“天然图画”,非常好看。《疏影》中所出现的梅花的形象,梅花的性格,梅花的灵魂,梅花的遭遇,寄托了作者身世飘零的感叹,表现了对美好事物应及时爱护的思想。

姜夔作《暗香》、《疏影》词,的确是“自立新意”,新在何处?在于他完全打破了前人的传统写法,不再是单线的、平面的描摹刻画,而是摄取事物的神理创造出了多线条、多层次、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和性灵化、人格化的艺术形象。作者调动众多素材,大量采用典故,有实有虚、有比喻有象征,进行纵横交错的描写;支撑起时间、空间的广阔范围,使过去和现在、此处和彼地能够灵活地、跳跃地进行穿插;以咏物为线索,以抒情为核心,把写景、叙事、说理交织在一起,并且用颜色、声音、动态作渲染描摹,并且多用领字起到化虚为实的作用,这样,姜夔就为梅花作出了最精彩的传神写照。

文章标题:《暗香》原文翻译赏析-姜夔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537.html

上一篇:《淡黄柳》原文翻译赏析-姜夔

下一篇:《疏影》原文翻译赏析-姜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