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李忱

李忱《百丈山》古诗原文赏析

【赏析】

此诗气象不凡,细品此诗,像什么“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俨然便是君临天下之势。果不其然,此诗的作者正是唐朝末年有“小太宗”之美誉的唐宣宗李忱。当然,此时的李忱,还并不是天子,而是躲在江西百丈山的佛寺里隐姓埋名,当一名小沙弥。

李忱为什么要隐居在这里当小和尚呢?

原来,李忱乃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要是论起辈分,唐宪宗之后的唐穆宗是他的哥哥,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这三人都是穆宗之子)都是他的侄儿。不过李忱的“出身”大有问题,他的母亲郑氏原来是反贼李锜的姬妾。

前面说过唐朝的规矩,罪人的家属往往被没入皇宫掖庭中干粗活。这郑氏容貌出众,居然被唐宪宗看上,后来生下了李忱。李忱由于这样一个出身,虽为皇帝儿子,也被封为光王,但一直受到轻视。李忱也一副傻乎乎的智障儿的样子,于是宫廷之中,上上下下,无人拿他当盘“菜”,酒宴之中,不少人纷纷拿他开玩笑逗乐儿。李忱则表现得木讷寡言,似乎比刘阿斗还傻气十足。

到了唐武宗即位后,武宗待他更恶,甚至将他往死里整。一次,天里皇家子弟到郊外游猎,半路上武宗却授意小太监们把李忱一下子从马上掀下来。结果李忱摔得眼冒金星,躺在地上起不来,大队人马却扬长而去。李忱在满是冰雪的地上艰难地爬起身来,向巡夜的士兵讨了点水喝,自己走着回了城。还有一次,武宗又授意太监们把李忱推到宫中的厕所里,差点淹死。

然而李忱其实并不是真傻,他什么都明白,他知道待在宫中早晚要被武宗弄死,于是远走江西百丈山的佛寺里隐姓埋名。

在佛寺中,有一位香严閒禅师,乃是有道高僧。他饶有深意地对着山前的瀑布吟了这样两句诗:“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在宫中一向表现得愚钝寡言的李忱,此时却机敏地接过来续道:“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是的,“终归大海作波涛”,这是他压抑了二十多年的志向,他一直胸有大志,他要成为大唐的天子,把万里江山都握在自己的手中。

机会终于来了,正当盛年的唐武宗因一味求仙丹妄想长生而中毒死去。宫中的宦官们想起了这个“又痴又呆”的光王李忱,他们的打算可能是,李忱一直一副大傻子模样,若立他为帝可以当个傀儡,国家大事岂不全由他们掌握?从此可以为所欲为。于是,太监们火速派人,迎回来光王李忱,将他推上了大唐帝国的宝座。

然而,当一身龙袍的李忱端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贺时,百官和太监们都惊呆了。这不再是那个嘴歪眼斜、口吃不清的光王了,而是精明强干,如太阿利剑出鞘一般锋锐的唐宣宗。“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处”(明·洪应明《菜根谭》),所有人都被唐宣宗瞒住了,此时朝堂正中的唐宣宗正以鹰一般的敏锐,虎一般的威风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华美巍峨的宫廷,他如今是这里的主人,他是整个大唐帝国的主人。

即位后的唐宣宗,马上雷厉风行,将宰相李德裕贬斥,结束了漫长的“牛李党争”。又杖杀道士赵归真等人。接着郭太后的好日子也到头了。郭太后是郭暧和升平公主(《打金枝》故事主角)之女,嫁给唐宪宗后被封为贵妃,同时她也是唐穆宗的生母。《资治通鉴》中说:“郑氏本郭太后侍儿,有宿怨。”唐宣宗的母亲郑氏本来在郭太后身前低三下四地服侍,肯定挨了不少打骂。而且郑氏以罪人家属的身份得到唐宪宗的宠幸,宫中妒意极浓,想必郭太后待郑氏好不到哪儿去,所以唐宣宗对待郭太后非常冷淡,并怀疑宪宗之死和郭太后有关。郭老太太气得爬到宫中的勤政楼上要跳楼,被宫女拉住。大概她也不是真想跳,只是以此示威罢了。但唐宣宗听说后大怒,当天晚上,郭老太太就不明不白地死了,估计被宣宗命人弄死了。

唐宣宗虽然为人略显得有点阴狠,但非常勤政,召群臣议事时,经常如待宾客一样谦容,大臣们的意见也虚心采纳。但他决非耳软心活的庸主,想糊弄他是办不到的。史书中说,宣宗“威严不可仰视”。令狐绹多年为官,应该算是老油子了,但是他也说:“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意思是说,我当了十多年的高官,皇上对我也非常恩宠,但每次给宣宗金殿奏事时,都战战兢兢,汗出湿衣。

确实,宣宗精细过人。有一个叫孙隐中的人任负责接受表章的“枢密承旨”一职,某人写奏章时错把“渍”字写成“清”字,孙隐中以为皇帝日理万机,每个奏章哪里会仔细看,就马马虎虎地交了上去。结果精明的宣宗当即看了出来,重重责罚了他。宰相马植,结交宦官,身上系了宦官送给他的一条宝带,目光敏锐的唐宣宗一眼就看出是宫中之物,曾赏赐给一个太监,于是以交结宦官的罪名将马植免职贬斥。一时间朝廷上下肃然。唐宣宗还经常微服私访,当然他活动的地方有限,只是体察一下长安附近的民情而已,不过他也了解了不少民间情况,知道了一些官吏们任职期间的得失。

唐宣宗事母郑氏甚孝。一般的皇帝都让母亲另居别宫,而唐宣宗为了早晚起居时请安问好方便,让郑太后和他住一处宫院内。宣宗穿的是洗了很多遍的衣服,吃饭也不过几样菜,如果不是和母亲郑氏一起聚餐,就不会让宫女吹打歌舞为乐。民间有饥荒,宣宗也“忧形于色”。

另外,宣宗对于自己的子女管教甚严。唐朝公主往往骄横。宣宗女儿万寿公主,下嫁时要用银箔饰车,但宣宗命改为铜饰。一次,驸马的弟弟得了重病,宣宗让太监去看望一下。回来后,宣宗问见到公主了吗?太监说没见,公主在慈恩寺看戏呢!宣宗大怒,说:“怪不得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原来如此!”于是命人叫公主入宫,当面斥责。宣宗又有一女儿永福公主,本来选了校书郎于琮为驸马。后来宣宗却改主意了,宰相惊问其故。宣宗说:“朕近日和她在一起吃饭,此女小有不如意,就对朕发脾气,当面把筷子掰折了。这样的坏脾气,哪能嫁士大夫为妻!”于是将于琮配给了另一个女儿广德公主。

宣宗的记忆力惊人得好,宫中的太监、宫女常在身边的也有上百人,但宣宗只要见过一面,就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吩咐某事时,往往直接提名,并不差误。

李忱《百丈山》古诗原文赏析

而且,宣宗还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皇帝。例如有个人医术极精,治好了宣宗的病,想求个官当当,结果宣宗只是赐钱,并不乱封他官做。

宣宗赶上的时候也不错,当时外敌吐蕃、回纥等都日见衰落。河湟之地向来是大唐与吐蕃等外族争夺的要地,张议潮等人趁吐蕃衰微赶跑了吐蕃人,河湟一带终于又回到了大唐版图。因此,宣宗一朝颇有美誉,《资治通鉴》中也说:“宣宗性明察沈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但明末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却不这样看,他说:“宣宗之政,琅琅乎其言之,皆治象也……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亡国之符也。小昭而大聋,官欺而民敝,智攫而愚危,含怨不能言,而蹶兴不可制。一寇初起,翦灭之,一寇踵起,又翦灭之,至再至三而不可胜灭,乱人转徙于四方,消归无地……至是而唐立国之元气已尽,人垂死而六脉齐张,此其候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宣宗小处明白,但在大的方面却糊涂,唐朝在宣宗手里看似“中兴”,其实正像人快死时回光返照一样。确实,唐宣宗一朝,正如李商隐的一首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宣宗虽然“英明”,但宦官和藩镇的痼疾他却无力医治,正所谓大厦将倾,一木难支。

不过,虽然当时唐王朝已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但好歹,宣宗一朝还没有完全崩溃。

文章标题:李忱《百丈山》古诗原文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631.html

上一篇:瀑布联句-古诗译文赏析(李忱)

下一篇:《丁丑九月京邸大风感怀》原文赏析-李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