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陀岭驿楼

李德裕

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

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

盘陀岭驿楼-古诗译文赏析(李德裕)

【赏析】

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牛党白敏中、令狐绹等得势,大肆迫害李党人物。李德裕作为李党首领,更是他们首先打击的对象。他们唆使党人李咸、吴汝纳等,罗织李德裕的罪名。大中元年(847)十二月,李德裕由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洛阳)被贬为潮州(治所在今广东潮安)司马,约于次年正月由洛阳成行,五月抵达潮州。此诗就是赴潮州途经盘陀岭时所作。盘陀岭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南三十里梁山之西,山势崎峻,盘互可十里,是入潮广(广州)的要隘。

首联两句互为因果,文意相连,写攀登盘陀岭时的心情。“嵩少”,指嵩山、少室山。嵩山有三个高峰,东为太室山,中为峻极山,西为少室山,在唐代,它与终南山同为著名的隐居之地。《新唐书•隐逸传序》云:“唐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馋班班可述……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骗取)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嵩少心期”即谓归隐的心愿。“杳”是深远之意。这两句诗意较为曲折,不能囫囵读过:因为见到眼前的“好山”盘陀岭,所以联想到自己过去归隐嵩少的愿望;一想到归隐嵩少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又产生姑且登此“好山”一开心颜的想法。作者在东都洛阳伊阙南有平泉别墅,清流翠竹,树石幽奇,作者未仕之时,讲学其中。嵩山在伊阙附近,故举以为言,实即归隐故园之意,所以末句说“望故关”,不必拘死看作是归隐嵩山。《新唐书•李德裕传》说,会昌末年,“时天下已平,数上疏乞骸骨……又屡丐去位,皆不许”。可见作者功成退隐的念头,由来已久。然而,此时由于政敌的迫害,远谪岭外,连这个愿望也无法实现。“杳莫攀”是绝望语,饱含悲愤,是抑。由它引出次句,由悲转喜,又一扬;但“聊复”二字又暗透出首句的感伤,喜而含悲,扬中有抑。

登临远眺,本来是想一开心颜,但当极目南望,又不禁悲从中来。第三句本来是上承次句写站在盘陀岭上极目远眺。远眺,自然不是只望南方,所以特写南望,因为这是今后要去之地。极目南望,自然会见到种种景物,诗中不写所见之景,而写眺望时的心情,这是贴合作者此时的心理的,因为此时是在贬谪途中,他没有心思去欣赏景致,关心的是今后的生活。“明朝便是南荒路”,“南荒”,南方荒远之地。过了盘陀岭,即进入岭南地区,作者这次要去的贬所潮州,即属岭南道。在古代,五岭在地域上是一个重要的分界,岭外对于中原说来,即被视为非常遥远荒僻之地,只有被看作犯有重罪的官员,才被贬谪于此。德裕在会昌年间任宰相,当国六年,摧抑宦官,抵御回鹘,讨平泽潞刘稹之乱,《旧唐书•李德裕传》说他“决策论兵,举无遗悔,以身扞难,功流社稷”,勋业卓著。当垂暮之年(作者本年已六十二岁)不得归养林泉,却遭党人诬陷,远窜南荒。自己苦心经营的会昌之政,也被牛党一一翻案,国家前途不堪设想(事实上牛党当政后,种种倒行逆施,使唐王朝日趋衰亡)。“明朝便是南荒路”这七字当中,该有多少悲愤!“明朝”二字,见出不幸就在目前,又从时间上把内心悲愤渲染得更加浓重,这句悲凉凄怆,同上句“开颜”,构成强烈的对比,情调陡变;上句之喜,正好把此句之悲反衬得更加强烈。七绝的第三句常被作为通篇的关键,以转折有力、引出新意取胜。此诗这句也是一腔悲愤,喷薄而出,字字有千钧之力。

末尾一句不用顺接,而用逆转——并不续写南荒景况或南迁情形,而是翻转过来写北望。“层楼”即指盘陀岭驿楼,点题。“故关”当与首句合看,谓故园的关山,即故乡。这句既回应首句,又同第三句意脉紧连:正因为“明朝”就将进入“南荒”,所以此刻才要抓住这个机会,再一次望望故乡,因为过此以往,山更高,路更长,更难望见故乡了。正因为深知“嵩少心期杳莫攀”,今生今世,再也难得北归,所以才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再一次转身北望,向故乡告别。站在山上眺望犹以为不足,还要“更上层楼”,这样可以望得更远。单是离乡背井,就已使人伤感,何况以垂暮之年,被人诬陷,远逐南荒?这里不但凝聚着无限思乡之情,还饱含着身世之感,家国之恨,以及对牛党当权者诬陷迫害的愤懑。

这是一首用感情凝成的诗。全诗一句一转,富有抑扬顿挫之妙。末两句感情激越,含蕴丰富,尤其动人心扉。

(王思宇)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盘陀岭驿楼-古诗译文赏析(李德裕)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637.html

上一篇:长安秋夜-古诗译文赏析(李德裕)

下一篇:《夜过邵伯湖》原文赏析-李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