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频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简介
(?-公元876),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寿昌县)人。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出任南陵主薄,迁武功令。后因政绩斐然迁侍御史,迁都官员外郎。复自请为建州刺史。诗工近体,勤于雕琢,曾自称“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有《建州刺史集》。
注释
①岭外:即岭南,今广西、广东一带。
【译文】
在岭外和家人的音信已完全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终于快到故乡了,可我的心却更加畏怯。我甚至不敢向走来的乡人打听家人的消息。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久别家园后还乡途中所作。
作者被贬谪至岭南时,家书断绝,经历了不少日子。作者对家乡、对家人自然是十分惦念的。此次从贬所逃归,渡过汉江,离家乡越来越近,心里却越来越害怕——因为音书久绝,家中情况不明,愈近家愈提心吊胆,生怕听到什么坏消息。再者,作者从贬所逃归,不愿被人识破,也就不敢随便与人打招呼。
诗的后二句,心理描写极其准确、细腻。离家久远之人体会当会更深。
这首诗非常流行,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心理感受。
【评点】
这首诗是诗人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真切地表达了他临近家乡,很想打听家中情况,又怕家中有意外而不敢打听的独特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正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近乡情怯”四个字后来被普遍使用,形容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在本诗中,诗人未平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却可见诗人的用心。诗人居于贬所之时那种与尘世隔离的孤独,丧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还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读起来,这两句平平叙起,似乎无惊人之处,却在无形中为下两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后两句着重言情,细腻生动,真切感人。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踏上归途,当然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欢悦会随着家乡的临近而越来越强烈。诗人偏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有点不合情理。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因为诗人贬居岭外,与家人“音书断”,一方面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为家人的命运担忧,怕他们被自己连累或因别的原因惨遭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久远,这种想念与担忧也越朝极端发展,形成了诗人既盼望音信,又怕音信到来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在诗人从贬所逃往家乡的路上,尤其是过了汉江,靠近家乡后,有了更加戏剧性的发展:原来的担忧、焦虑与模糊不清的不好预感,这时好像立刻便会被途中遇见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为残酷的事实,那么诗人长期盼望和家人团圆的愿望就会立刻破灭。所以,“情更切”变为“情更怯”,“急欲问”变为“不敢问”。在“岭外音书断”的特殊情形下,这是诗人心理矛盾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竭力压制的迫切愿望及因此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既真实,而又富有情趣,耐人玩味。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渡汉江-古诗译文赏析(李频)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743.html
上一篇:《吊贾秋壑故居》原文赏析-李彭老
下一篇:赠张旭-古诗译文赏析(李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