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孤舟

梁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作者】

梁栋:(1242—1305)字隆吉,其先湘州(治今湖南长沙)人,后迁居镇江(今属江苏)。咸淳四年(1268)进士。辟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宋亡,归武林。弟柱入茅山为道士,往依之。

《野水孤舟》原文赏析-梁栋

【赏析】

这首诗写作的时间不详,从诗的内容和语气判断,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前四句写景,点出题目。开头两句写“水”,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骤雨初歇,积水茫茫,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迷漫”,写出了水的漫无边际,“间断”则写出由于地势的高低不平,被淹没的道路时隐时现,观察是很细致的。这两句写眼前实景,是赋,也是比,暗示了由于时代狂风骤雨的侵袭,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前程茫茫,杳不可知。两句诗描绘了雨后溪流烟水迷漫的景象,从中也透露出作者彷徨、迷惘的心情。

下面两句由溪流、行路的全景推到孤洲小船的特写镜头,写诗人的生活环境。孤洲,孤独的水中高地。尽日,整天。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又没有来客造访,在河岸垂杨的幽淡背景上,只有水波轻轻拍打着一叶维系的小舟。“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处境的凄苦孤寂,气氛幽冷而低沉。这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

后面四句由写景转为咏怀,因为有前面四句的写景作基础,抒情便有了依据,不显得突然。主人,诗人自称。济川,渡河。诗人虽然想乘舟渡河,无奈门前流水,水势有增无减,渡水的打算便成了泡影。这两句也是亦赋亦比,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民族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坐见”,即坐视,无可如何之意。与杜甫《后出塞》:“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中的“坐见”意同。在黑暗现实面前,诗人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着一“坐”字和“空”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绝望和愤惋。结尾两句即承接而来,雨过水流,行路间断,野水日深,济川无望,在诗人一切的追求、希企都归于幻灭之时,自然逼出最后两句,袖手归来,栖迟茅屋,不惊鸥鸟任其浮沉。据《列子·黄帝》载:海上有人喜欢鸥鸟,每天早上与之嬉戏,鸥鸟也成群结队地飞到海上来。有一天,他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以供玩赏,第二天早上再去海上时,鸥鸟便“舞而不下”,和他疏远了。后世往往以鸥鸟不惊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这里用以表达作者隐居山林,不再以世事为怀的决心。表面上恬淡闲适,似与尘世绝缘,其实这不过是作者目睹国家残破而又无力回天的愤激之语。

梁栋所处的时代和他的身世遭遇都注定了他不可能忘情于社会现实。据有关史料记载,梁栋在南宋灭亡后,曾归武林闲处守道,安贫淡如,后又从其弟入茅山归隐。就是在这样淡泊的归隐生活中,诗人仍然以他强烈的故国之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神光不破黑暗恼,山鬼空学《离骚》吟。我来俯仰一慨慷,山川良昔人民今。安得长松撑日月,华阳世界收层阴。”(《大茅峰》)据说梁栋把这首诗题在墙壁上,被人告密,以为谤讪朝廷,逮捕入狱。从《大茅峰》的愤激更可证实在《野水孤舟》的恬淡表面之下,有着更深层次的感情内容。

这首诗比兴深婉,颇具特色。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的无法施展,若隐若现,反复缠绵,给读者的联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是深广的。

(雷履平 赵晓兰)

文章标题:《野水孤舟》原文赏析-梁栋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979.html

上一篇:《渊明携酒图》原文赏析-梁栋

下一篇:《养马行并序》原文赏析-梁佩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