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芦人谣》
刘城
芦花瑟瑟,雪花白白。雪花寒有时,芦花虐不歇。
何尝见芦花,枉杀雪中客。
【作者】
刘城(1593-1650),字伯宗,安徽贵池人。明末诸生,与吴应萁齐名,为复社眉目。吴抗清兵败身死,为营葬兼抚遗孤。有《峰峒集》十卷,近代与《棱山堂集》合刻称《贵池二妙集》。
【赏析】
作者曾写过一组《芦人谣》,反映清初一些种芦为生的农民受到的盘剥之苦。《后芦人谣》则是续篇,原共四首,作于顺治五年(1648)。这里只录一首。
这首歌谣描写大雪之中芦民的怨苦之辞。在风雪严寒中,芦民无衣无食,还为交不出芦花、完不了赋税而担惊受怕。几句诗将其奄奄待毙的悲苦处境画出。
诗人巧妙地将芦花和雪花这两种外形相似实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在诗中反复对照吟咏。“芦花瑟瑟,雪花白白”,前句的“芦花”实指芦苇,因为严冬时已经没有“芦花”,“瑟瑟”是西风吹芦叶抖动的声音。这时虽然没有“芦花”,但“雪花白白”,覆盖在芦上,却能给人芦花怒放的错觉。然而雪花毕竟不是芦花,不但不能给人以温暖,反倒带来了难熬的寒冷。可诗人接下去却说:“雪花寒有时,芦花虐不歇。”似乎芦花给人带来远比雪花酷虐的苦难。读者初觉费解,但仔细一想不难明白,这是针对芦花赋税之重而言的。它是说雪花虽令穷人寒冷,尚有一定的时令,而芦花招致赋敛之毒,却永无休歇,“何尝见芦花,枉杀雪中客”,这里的雪中客即露宿雪地的芦人,冬天没有芦花,但芦花赋税却没完没了,也就把芦民逼到绝路上去了。芦花的花絮可作棉用,芦秆可织苇席,但是它并没有给种植它的人带来些许温暖,反而致他们于苦寒绝境之中,这一事实本身就发人深省。诗中通过和雪花的对比来写,就使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更加触目惊心,诗中的“雪花”是实景,“芦花”是虚景,所以在造境成像上有虚实之妙。
(周啸天)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后芦人谣》原文赏析-刘城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031.html
下一篇:《敷浅原见桃花》原文赏析-刘次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