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①。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①泠泠:琴声清幽。
【听弹琴译文】
七弦琴弹奏出清脆的乐声,静静地聆听如同风吹松林,那古老的曲调我虽然喜爱,可如今已没有几个人喜欢弹奏了。
【听弹琴赏析1】
刘长卿这首诗,题为《听弹琴》,内容则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世无知音的感慨。诗人在诗中慨叹古调冷落,借喻世人趋时随俗,而自己则寂寞无援,因此有孤高自赏,世上少有知音的感慨。
【听弹琴赏析2】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静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唐王昌龄《从军行》)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诗僧齐己有《赠琴客》诗云:“曾携五老峰前过,几向双松石上弹。此境此身谁更爱,掀天羯鼓满长安。”可与此对读。“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子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周啸天)
【听弹琴评点】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
因古琴有七根弦,“七弦”就成为琴的代称,首句点明了所咏的意象。“泠泠”原用于形容山泉击石所发出的清越响声,此处用以描摹琴音,清越之外有一种澄明清澈之感。古时上品的琴音用高山流水来形容,可见古调之超俗清逸。“松”为高洁象征,古来多有隐者士人于山间卧听松声。“松声”相较于“泠泠”的水声,少一分婉转圆润,多几分凄清肃杀,若是“松涛”则更雄浑豪迈了。以“静听”连缀这样声调清越骨气清健的古乐,描摹出听者的专注,此外,“静”也暗含了孤独之意。琴曲中,有曲调名为《风入松》,或为双关,语义高妙。
以头两句描摹音调为基础,后两句转入抒发情感,点明全诗主旨。因汉魏六朝多战乱,民族融合,胡乐渐兴,仅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至唐,音乐变革,“燕乐”变为主流,主曲演奏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胡乐是更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它有民歌的纯真热烈,又不乏绮丽悠扬,因此受到民众欢迎。如松风的古乐虽美妙,而今却只是“古调”了。“虽自爱”表现出诗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与遗憾,“多不弹”则确证了古调广泛意义上的衰落。推而广之,不仅诗人自己知音难求,世上爱古调的人都寥寥可数了。诗人借古调的衰落表达了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慨叹。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但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文章标题:听弹琴-古诗译文赏析(刘长卿)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184.html
上一篇:新年作-古诗译文赏析(刘长卿)
下一篇:送上人-古诗译文赏析(刘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