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鉴湖秋女士
柳亚子
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
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
碧血摧残酬祖国,怒潮呜咽怨钱塘。
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
【作者】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更名人权,字亚庐,再更名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1903年加入上海爱国学社,后又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09年与陈去病、高旭等创建南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工诗词。其诗富有革命激情,风格悲壮雄健。著有《磨剑室诗集》《磨剑室词集》。
【赏析】
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反清女英雄。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相约同时在浙江和安徽起义。徐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秋瑾被捕,英勇牺牲。秋瑾牺牲后,柳亚子先生即作诗四首予以吊挽,这里选的是第四首。诗作于1907年。全诗通过对秋瑾自觉为祖国为革命事业献身精神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烈士沉痛的哀悼和景仰之情。
“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首联取反接法,大有天崩地裂,山摇地动之势。名震中外的女革命家秋瑾被反动的清政府残酷杀害了,犹如珍珠沉海,美玉砸碎,这对革命事业是何等巨大的损失!噩耗惊传,无异晴天霹雳,举国同悲,山河为之变色,真如战国时邹衍受诬下狱,“夏五月,天为之下霜”一样,可令人摧肝裂肺,悲痛欲绝了。但诗人偏言“漫说”(不要说),偏用“不须伤”,用以反说,这是无可奈何之辞,自我强解之语。因为人死不可复生,生命是不能挽回的,关键在于是否死得有价值,死得其所。诗人在悲痛之余,冷静地思考秋瑾死的意义,从而诗歌的颔联、颈联便把读者带到对秋瑾一生英雄业绩的评判上。
“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秋瑾烈士一生是光辉灿烂的。已经为民主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她敢于冲破封建的包办婚姻,离家赴日留学,“只身东海挟春雷”(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并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鼓吹妇女解放,就已是反封建的民主斗士了;她目睹清王朝的腐败和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毅然闺装换吴钩,“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出处同上),积极联络人员,购买武器,筹集军饷,与徐锡麟策划武装起义,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己任,这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孤注一掷,起义失败,虽然身首异处,但侠骨飘香,英名远震,“谁信红颜是党魁!”(柳亚子《吊鉴湖秋女士》第二首)简直强压须眉男子,惊世骇俗!作为烈士本人来说,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怎么不是死得其所,死得重如泰山!“碧血摧残酬祖国,怒潮呜咽怨钱塘。”颈联上句承颔联而来,虽然血洒神州,但这是报效祖国,是烈士平生夙愿,而今得以实现,必当含笑九泉。下句翻进一层,引用春秋典故,说秋瑾英魂不灭,像伍子胥当年一样,虽为国冤屈而死,怨气也将化作钱塘江巨潮,际天而来,呜咽而去,“驱水为涛,以溺死人”,以此表达愤怒之情,显示不屈之威。两联结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女革命家秋瑾的凛凛英雄形象便突兀在天地之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秋瑾真是虽死而未死,其英雄业绩影响至广,感人至深。其激奋人力,有如钱塘江巨浪,千古不灭,待时而兴,千百万民众将被吸引过来,投入到反清爱国的战斗中去。这是进一步地肯定和高度赞扬秋瑾的丰功伟绩,高度评价她牺牲的伟大意义。伍子胥爱国而死,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秋瑾爱国而死,也一样万古流芳。正因为如此,再不要说噩耗惊传,天愁地怨了。虽然珠沉玉碎,何须悲伤呢!这也是对首联的说明,前后连贯,理直气壮,实为不刊之论。
“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尾联写景作结,用耐人寻味的字句照应题目,赞颂英雄。于谦的祠与岳飞的庙均在杭州西湖畔。秋瑾牺牲后,其女友徐寄尘等冒死为烈士建墓于西湖西泠桥边。与岳坟连拢,这是后人所为,而诗人偏着“留取”二字,似乎朱明时代就知道数百年后中国要出一位为革命牺牲的女革命家,因而在于祠岳庙中间专门留出一片空地,待数百年后好埋葬秋瑾烈士的忠骨,使人们更方便拜谒这三位民族英雄。尾联上句下一“路”字很妙。路是让人走的,怎能做坟呢?何不改为“地”“土”,似乎更恰当些呢?其实不然。此路是凭吊岳飞、于谦必经之路,而今葬秋瑾于“路”中,便居于“于祠岳庙中间”,中为主、为尊,使凭吊之人首先拜谒的是秋瑾大墓(荒坟、大土堆也),这既将烈士与岳飞、于谦并列,又似乎有意将秋瑾置于岳飞、于谦之上。岳飞、于谦是忠于封建王朝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而秋瑾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家。诗人是独具慧眼的,我们不能没有领会。
全诗艺术上也有很高造诣。首先是比喻和用典均非常准确自然。“天飞六月霜”,喻烈士牺牲后,天地为之反常,这用的是《太平御览》卷十四所引《淮南子》载战国时邹衍的传说;“珠沉玉碎”,喻烈士的牺牲。“珠沉”用黄庭坚《千秋岁》词,吊秦观云:“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同为挽歌,同样悲痛。“玉碎”用《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慷慨激昂,用于秋瑾当之无愧,其他如以“碧血”指代烈士,用《庄子·外物》载苌弘的故事,“怒潮”句用《论衡·书虚篇》伍子胥的故事,“于祠”句中以岳飞、于谦比秋瑾,都非常切事、切人、切地,顺手拈来,恰到好处,毫无勉强拼凑之感。其次是语词的锤炼达到珠联璧合的地步。名词动词的有机配合,声音颜色字的相互为用,使得形象更加鲜明。如“天飞六月霜”,一个“飞”字,“霜”字,那霜风凄紧,山河披白吊忠魂的壮阔画面,便动态地呈现出来,何况是“六月”,熏风火烈的盛夏一下子霜雪满天,极度夸张、反衬的结果,令人异常惊骇,不用此,便不能表达极度哀痛的情愫。“珠沉玉碎”,珠与玉这色彩鲜明、纯洁珍贵之物,一“沉”一“碎”,比喻烈士牺牲之痛是自不待言的。“怒潮呜咽”,不仅带着强烈的感情,而且有声音,可诉诸视听二觉,读之尤为真切。这都是精心铸造词语的结果。
(李坤栋)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吊鉴湖秋女士》原文赏析-柳亚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209.html
上一篇:《题张苍水集》原文赏析-柳亚子
下一篇:《孤愤》原文赏析-柳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