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①。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①灞原:即灞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②郊扉:犹郊居。扉,本指门。
诗人简介
生卒年不详,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县西南)人。屡试不第,客留关中。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中进士,为太原幕府掌书记,后贬为龙阳县尉,官终国子博士。长于五律,诗歌内容多为身世之叹和羁旅行愁。《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译文】
灞原上风雨刚刚平静,暮色中频频飞过南去的雁群。黄叶随风飘落,这不是故乡的树。静夜黑沉沉,寒灯伴我孤独人。园林是这般空寂,只听见,白露点点往下滴。四壁是如此孤清,只有出家的僧侣相邻。久居这荒郊野岭,何年何月才能在仕途进身?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进身无路的悲凉境遇。前六句通过秋天的萧瑟景物,制造了浓烈的客愁氛围。全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雕饰,信手拈来,着眼于内心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评点】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融情于景,通过对灞上萧瑟秋景的描绘,表现了客居异乡的孤独与凄清,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灞上,即霸陵、霸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首联写灞上萧瑟的秋气:秋风秋雨初定,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频飞。一个“频”字,既道出了雁群之多,也让人联想到了雁儿匆忙投宿的恓惶之状。在古代诗词中,“雁回”与明月一样,最易惹乡思。颔联继续写景,不过视角由天际转向了地面,由晚行雁转向了“独夜人”。“落叶他乡树”一句含义深远。民间有句俗语,“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目睹落叶,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客居异乡的悲凉,因此深受触动。何时才能回归故里呢?诗人无数次自问,也没有答案,只能将心中的凄凉渗透到诗句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句,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了客居他乡的悲伤孤独。试想,夜已深沉,一灯如豆,孤独的诗人独坐灯旁,若有所思。寒意渐渐袭来,烛光更显黯淡,诗人心中的凄苦也更深切。“寒灯”使夜显得更加漫长;“独坐”则能让诗人感到更逼人的寒意。
颈联还是写景,视角又从地面转向了空园,由“他乡树”转到了“白露滴”,由“独夜人”转向了“野僧邻”。“空园白露滴”一句,露珠缓缓滴在枯叶上发出了声音,虽然微弱,却很清晰。此时更深露重,万籁俱寂,连秋虫都已不再鸣叫。诗人特意巧妙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一个“滴”字,写尽了秋声,比写完全无声更能体现环境的静谧。“孤壁”句同样用衬托的手法,诗人明明想写自己孑然一身,孤立无援,却说自己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出尘脱俗、不慕凡尘的僧人。有这样的邻居,更显诗人的孤单与落寞。尾联,诗人直抒胸臆,抒发怀才不遇、进身渺茫之感慨。诗人以求仕为目的到了长安,在灞上客居多日,始终未找到进身之法,所以在此直言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前途渺茫的失落。本诗题材在唐诗中很是常见,但是写景都为眼前所见,不事雕琢;写情情真意切,绝不无病呻吟,因此能够不落俗套,表现出极大的艺术魅力。
文章标题:灞上秋居-古诗译文赏析(马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