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

【赏析】

孟浩然在长安应试落第之后,东游吴越,内心深处交织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心态是复杂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漫游吴越时在长江边的作品之一,一方面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于出仕与归隐的考虑。

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意脉流贯,内在结构非常紧密。开始是采用他惯常用的白描手法,写暮时节木叶飘落,北雁南飞,朔风在江上呼啸的景象,最后落脚到一个“寒”字。这是化用了南朝宋鲍照《登黄鹤矶》中的诗句:“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清人方东树说:“起句兴象,清风万古,可比‘洞庭波兮木叶下’。孟公(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全脱化此句。可悟造句之法。若云‘秋风送雁还’、‘寒风送秋雁’、‘木落秋雁还’,皆不及此妙。”(《昭昧詹言》卷六)化用得不露痕迹,生动自然,成为了写景的名句。这里关键是“寒”字,它把前面客观的景物描写,变为了作者个人内心的感受,其萧瑟之境,寒冷之意,真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紧接着这个“寒”字,诗句自然地过渡到“我家”,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襄水曲(曲,一隅)”,诗人家居湖北襄阳,在襄水边上,故言“襄水曲”。襄阳古属楚地,从作者所在的长江下游遥望襄阳,地势高旷,故有在云端之想,极言其遥远,难以抑遏的思乡之念溢于言外。由思乡顺势而下,写到自己泪尽客中,在这遥远的地方看着江中的孤帆,益发惹动乡思。所以最后要想“问津”,打听回家的道路,然而眼前江水与大海一样浩荡迷茫,哪里是归家之处呢?——这一路写下来,有如抽丝剥茧,思路流畅清晰,诗思在怅惘、迷茫中一气贯下,表现得特别真切。

不仅如此,诗歌还有非常含蓄的一面。最后两句看似实写想在长江边问津归乡的情形,其实是暗中用了《论语》中的典故。“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这里孔子派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打听渡口,但二人并没有告诉渡口在哪里,而是对孔子追求用世的执著的态度作了嘲讽,认为不如避世隐居的好。诗中的“问津”,自然也不是单纯的写自己打听道路,实际上是反映了诗人在出仕与隐居的两条道路面前,一时难以抉择的迷茫的心情。加上“平海夕漫漫”的生动描写,那滔滔的江水与海相平,漫无边际,此时天色阴暗,已到黄昏,给久客的旅人更增添了浓厚的悲凉感。诗歌在结尾处,典故的运用,景色的描写,交相为用,十分成功地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境,是诗中情景交融的范例。

(管遗瑞)

文章标题:早寒江上有怀-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465.html

上一篇:听郑五愔弹琴-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

下一篇:宴荣二山池-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