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云迥,浮天渤澥宽。鹭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

【赏析】

钱塘江大潮是钱塘江水受龛、赭两岸的约束,产生的伟大的自然奇观。涌潮袭来时,潮头最高达三米多,潮差近九米,汹涌澎湃,有如万马奔腾,非常壮观。樟亭,在钱塘县治南五里,是观潮的最佳地点。孟浩然这篇诗写与一位姓颜的钱塘县令同登樟亭观潮,是观潮诗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钱塘江潮汛来时,声如雷鸣,震荡百里。诗未写观潮,先写听潮,从听的角度写大潮的磅礴气势。诗突兀而起,有如惊雷,震撼心旌。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善于理政,他在单父为宰(官名,相当于县令),天天在官府弹琴,就把单父这地方治理好了。(西汉刘向《说苑•政要》)诗用这个典故,说颜县令暂时放下政务,和诗人去观潮。这个典故用得妙极,无论字面的意思,还是内里的含义,都很富有诗意。从这里可以窥见诗人深厚的历史素养和语言素养。

第三句写颜县令带着随从和宾客从县府出来,浩浩荡荡去观潮。“连骑”主要是写人多,但用在这里也表现急于观潮的心情,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走,没有落伍的。第四句写大家来到樟亭坐着等待观潮。“渤澥”,海。唐代徐坚《初学记》:“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五、六两句说,红日朗照,秋空的云彩那么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这两句的写景并非凑数,而是从观潮者眼中写出。潮水没有来,大家不免四下望望,看看天空,看看与钱塘江相连的远处的大海。诗通过写景,既是表现观潮者的所见,同时,也是展开一个无比广阔的背景,为展示来潮做好准备。

最后诗人以摩空的健笔写潮涨的壮观和感受。汉代枚乘已经用白鹭形容波涛:“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七发》)曹操看见汉江,曾题下“滚雪”二字。这里也用雪来比喻波浪。“鹭涛来似雪”,白色的波涛像雪山从天而来,极写大潮的壮观和奇丽。“一坐凛生寒”,在座的人都骤然感到寒冷起来。既是写潮来时气温骤然变化,又是说钱塘江大潮太壮观,太奇妙,使人惊叹,使人不寒而栗。自然的寒与感觉的寒叠加在一起,真是“凛生寒”。“凛”字用得异常好,把人们观潮的神摇意夺的样子,描写得再生动不过了。而这个“寒”字,与前面的“雪”字照应,更显得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摹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鹭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其实也合作诗之道。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吟谱》语说孟浩然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而这首诗以雄健壮丽为主,我们可以说它是壮逸中有冲淡之气。

(刘文刚)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473.html

上一篇:自洛之越-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

下一篇:耶溪泛舟-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