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②。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
注释
①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广陵:今江苏扬州。
②建德:今浙江建德县。维扬:即扬州。旧游:即故交。
③海西头:也指扬州,因其东临大海,故名。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译文1】
深山中夜幕渐渐降临,听到猿声鸣,引起我无限的忧愁。沧江水寒波涌浪急向东流,冷风嗖嗖吹着两岸的树叶,明月清光照着孤舟飘摇。建德不是我故乡,我怀念着扬州旧时友人,愿将两行相思泪,随江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译文2】
山色昏暗静听猿声悲愁,江水在黑夜里湍急奔流。两岸树叶在秋风中呜咽,明月映照江上一叶孤舟。建德不是我的家乡故土,想起旧友深深怀念扬州。还是将我两行怀乡热泪,寄给海西边遥远的朋友。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译文3】
山色昏暗听到阵阵悲愁的猿啼,江水苍苍,在夜幕下急速奔流。秋风掠过两岸的树林,飒飒作响,淡月笼罩泊在江边的一叶孤舟。建德虽美并不是我的故土,心中思念远在扬州的老朋友。只能把思念老友两行热泪,随江水寄给遥远的大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赏析1】
这首旅中寄友诗,作于离开长安东游之时。这是诗人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的友人之作。诗文通过对江上景致和旅途愁思的描写,表明了异乡再好也不如故土之意味,忙碌奔波却不得志之苦涩意味跃然纸上。
首联写景,情于景中现。首句写日暮、深山、猿啼。诗人侧耳倾听,孤寂寥落之情显露出来。沧江夜流,本就不平静,而这种不平静的情绪,再加上一个“急”字,简直就要激荡起来了,似乎无法控制,内心的孤独与不平静得以尽显。
颔联继续写景,语气趋向自然平缓,但内心的孤独感和不平静仍藏在心底。“风鸣”说明晚风不是轻拂而是吹得树叶发出悲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月光所照,唯一叶孤舟,那种孤独感被触动得更加厉害了。
颈联告诉读者此种孤独感和不平静来自何处。正如诗人诉说的,异乡景色再美,也不是自己的故乡,那种异乡独处的惆怅挥之不去;自己也愈发怀念扬州的故友了。
尾联仍是言情,情深意切。这种感怀故乡思念友人之情,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的奔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入大海,传递给在大海那头的扬州友人。
全诗弥漫悲凉的情绪,将诗人求仕无门后的愤愤不平和难觅知音的孤寂之感展现得酣畅淋漓。全诗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感人至深。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赏析2】
此诗是诗人东游,离开长安,漫游吴越时写给旧友的诗。
孟浩然开元十六年长安应举落第后,岁暮还乡。家居数月,十七年又离乡赴洛阳,再自洛经扬州入越游历。此诗就作于开元十七年(729)秋,是一首旅中寄友诗。全诗叙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的情感。诗的前两句笔力劲健,与谢朓诗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用意相同,表现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三、四句,极言旅况寥落,情景如绘,意境清远,如置眼前。后四句抒写思乡怀友之情,情深语挚。这首诗以景生情,情随景致,景情揉合,景切情深,撩人情思。
诗人夜宿桐庐江,桐庐江风景秀美如画,南朝诗人吴均曾赞叹不已。诗人本是性喜山水之人,然而此时孤身一人,漂泊他乡,念及远方的朋友,心中十分忧伤,无心再观赏自然景色,诗情是很凄苦的:天已黑下来了,远远近近的山一派幽暗,猿声哀哀,江色苍苍,一片凄凉之景。晚风吹响两岸树林,明月照着江中孤零零的旅舟,诗人顿生羁愁。此地风景再好也不是我的故乡啊!在这孤凄之中,诗人想起了广陵的朋友,不禁热泪盈眶,诗人要把这两行热泪寄与广陵的朋友——他是多么思念他们!此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带着较重的孤独感。写景如画,以景寄情,感人至深。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赏析3】
开元十六年(728)秋,孟浩然赴京参加进士考试,期盼金榜题名,一展抱负,谁料名落孙山。“才名日高”并已誉满京城的他,对此结局无法接受,心中郁愤难息。返乡不久,为了排遣积郁,他前往吴越一带游历。此诗即写于此次感伤的行旅之中。
桐庐江,即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称谓。首联“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以一个低沉、凄迷的音调开头。此番吴越之旅,诗人意在游山览胜,遣忧畅怀。数日前,舟行至上游建德江时,他曾写过《宿建德江》一诗:“移舟泊烟渚,日幕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那纠结的忧愁始终笼罩着诗人,挥之难去。当今夜舟宿桐庐江时,山深水湍,夜静猿啼,又令人愁绪丛生了。而且,这夜里的愁思随着急流的江水,仿佛滔滔而来,源源不断;伴着山中哀哀猿啼,更显得凄怆无比,绵绵不绝。此联为全诗渲染了愁思万端、愁不堪言的氛围。
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紧接上联,进一步地从周边景物中去体会咀嚼自己的苦情愁绪。“鸣”,形容夜风无情,难解人意,吹得夹岸林木叶声萧萧,也吹得诗人愁丝飘飘;“照”,形容月虽有意,但只能映照江面孤舟,却不知此帆何往,不知何处是归程。“两”与“一”对举,则描绘出诗人舟宿夜江时才能感受到的环境凄楚与内心孤独。
颈联“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取自汉末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曾投奔刘表,淹留荆州多年,雄才无用,忧时感世,作此赋抒发去国怀乡之思。孟浩然用该典,一是意在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将怀才不遇的积郁稍吐为快;二是叹息越东一带虽山明水秀,但终非自己的最终归宿。他漂泊于山高水远的异乡,此刻更深情地怀念起春日里的维扬(扬州)之游。赴京应试以前,孟浩然曾游扬州,结识不久的年轻诗人李白与他在黄鹤楼欢聚,写下著名的赠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时的孟夫子(李对孟的尊称),踌躇满志,李太白,才情飞扬,维扬之行洋溢着春日的明丽和欢快。如今,才真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忆旧游”时吞下多少孤苦的泪!
尾联“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扬州位于东海之西,因称“海西头”。隋场帝《泛龙舟》诗说“借问龙舟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诗人在孤独和惆怅中,盼望着急流的沧江之水能把自己的热泪和思念带给扬州的友人们,也盼望着能通过向友人的倾诉以冲淡自己深深的忧愁。
此诗以景物载愁绪,以思念诉失意,情景相融,浑然天成,韵味悠长。
(王红)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赏析4】
这首旅中寄友诗,是诗人乘舟离开长安漫游江淮,夜宿在桐庐江时怀念扬州友人而作。全诗通过对江上景致和旅途愁思的描写,表明了异乡再好也不如故土的意味。诗人忙碌奔波却不得志的苦涩跃然纸上。桐庐江,又称桐溪,经桐庐县流入桐江。广陵,扬州。旧游,故友。
首联写景,情于景中现。首句写日暮、深山、猿啼。诗人侧耳倾听,孤寂寥落之情显露出来。沧江夜流,本就不平静,诗人又用一个“急”字,将江水的激荡更添几分。激荡的江水又暗示着诗人自身无法控制的情绪,尽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烦乱。
颔联继续写景,语气虽然趋向自然平缓,但诗人的孤独和烦乱依然可见。“风鸣”说明晚风不是轻拂而是吹得树叶发出鸣声,可见“风急”更胜“水急”。月光所照,唯一叶孤舟,此景更加触动了诗人的内心。
颈联告诉读者此种孤独感和烦乱感来自何处。正如诗人所诉:异乡景色再美,也不是自己的故乡,那种异乡独处的惆怅挥之不去;自己也愈发怀念扬州的故友了。
尾联仍是言情,情深意切。这种感怀故乡思念友人之情,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愈加强烈,诗人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的奔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入大海,传递给在大海那头的扬州友人。
全诗弥漫悲凉的情绪,将诗人求仕无门后的愤愤不平和难觅知音的孤寂之感展现得酣畅淋漓。全诗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