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②。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③。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
①南山:指孟浩然的故乡襄阳城南。
②北阙:指帝宫。
③青阳:指春天。岁除:即岁暮。
【岁暮归南山译文1】
没有必要再前往帝宫呈上奏书,我还是回到南山破旧的茅屋中。没有才能,君主弃我不用。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白发如霜催人老,新春一到旧岁必除掉。长忧短愁总不息,夜深人静更难眠。夜晚松间的明月照进来,我更感寂寞和空虚。
【岁暮归南山译文2】
不要再给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岁暮归南山译文3】
我已停止在朝廷北宫陈述己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茅屋。只因无才被贤明的君主废弃不用,又因身体多病,被老友所疏远。白发渐渐增多,仿佛催促人走向老年,岁暮已至,新春已经逼近。心中常萦怀愁绪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窗户,四下一片空寂。
【岁暮归南山赏析1】
诗人四十岁时入长安,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事与愿违。虽因太学赋诗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赞赏,可考试却名落孙山。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感伤、愁闷和寂寞。有关这首诗还有一个故事:当时孟浩然曾在王维处做客,恰遇唐明皇前来,孟藏在床下,王以实情相告,明皇命孟出来,并请他当场诵诗。孟浩然所诵即《岁暮归南山》。明皇听后说“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归襄阳。
首联是诗人的自伤之词。“北阙休上书”是反语,而“南山归敝庐”更非出于自愿,实为不得已而为之。
颔联是诗人在委婉地表明自己不被赏识的苦楚心境。“不才明主弃”是诗人矛盾心情的写照。诗人自认为才学不凡,“不才”虽是谦词,却也有不被人识的无奈。“明主”本是对帝王的赞颂之词,但此处也含有诗人哀怨的心情。“多病故人疏”,看似自怨疾病缠身,实则慨叹“故人”引荐不力,幽怨之情跃然纸上。
颈联中“催”、“逼”二字用得精彩,精准地描绘出诗人慨叹逝去的年华,如今急切想要功成名就的心情。
尾联以景写情,寓情于景,意蕴深远。
整首诗语言精彩,层次分明,深沉地描绘出诗人幽怨、沉重的心情。
【岁暮归南山赏析2】
孟浩然于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赴京应举落第,心情很是苦闷。他自恃诗文好,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的赞誉,颇有名声,以为可以仕途畅达。不料落第,使他大为苦恼,只好归隐。这首诗是诗人归隐之作。诗写落第后痛苦而愤懑的情绪,但措词委婉,不咎人过,反而自谴,使人读来分明感到一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时不我待的焦虑,表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态。
诗的前二句记述自己不再追求仕途,归隐南山;三、四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通过写景,自叹年华虚度,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读来韵味无穷。
【岁暮归南山赏析3】
孟浩然四十岁入长安,欲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结果应试失败,黯然回到南山作此诗。他无可奈何地说:不必向皇帝提出政治主张,还是回到故山的敝庐中去吧。我是没有才能,因而未得到圣主任用;年又渐老,身体多病,致使老朋友也疏远了我。头上白发渐多,似在催我老去,春天太阳朗照,如在逼旧年离影。诗人怀才不遇,愁苦得长夜不能成眠;月亮从松间透进窗来,自己更感寂寞。孟浩然入长安后,与王维等友人游处甚欢,他的诗才,使他在众文人中声名大振,但在仕途却一无所获,孟浩然是很悲愤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尤然。不遇的事实,无情地粉碎了孟浩然在政治上曾经抱有的幻想,怨恨之情、绝望之意油然而生。尽管本诗写得含蓄婉曲,但还是给人一种强烈的怨望之感。
【岁暮归南山赏析4】
这是孟浩然表现怀才不遇的一首诗。岁暮,指开元十七年(729)冬天,诗人四十一岁。南山,不是指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而是孟浩然在多年苦苦奔走,多方寻求出路,但最终仕途绝望之后,在老家襄阳城南岘山附近营建的园庐,他常称这里作南山。整首诗和他那些悠然淡远的诗歌相比,另成一格,充满了愤激的情绪。
诗歌一开始就气冲冲地表示,我再也不向朝廷上书请求什么仕进了,就此回到老家南山的破屋算了!“北阙”,古代皇帝宫殿的大门之外左右各有一台,上有楼观,称为阙,这里代指朝廷。这两句诗用在起首,显得非常突兀,作者的满腔怨气,一下子喷发而出,说得斩钉截铁,给人以极其强烈的感觉。这满腔怨气从何而来呢?次联就紧跟着作了说明:“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原来他是抱怨皇帝不赏识他的才能,不予录用。这里的“不才”,本来是没有才能的意思,“明主”,也本来是指英明的君主(即皇帝),但用在这里,和后面的“弃”字一联系,整个意思立刻翻了过来,是毫不客气地在指斥糊涂的皇帝没有任用自己这个有才能的人,变成了对皇帝不重视人才的激愤之辞,充满了牢骚!还有,因为自己多病,连老朋友也嫌弃自己,不一施援手,让自己步入仕途。这也是对于世态炎凉的痛心的针砭,心中郁结着难以排解的愤懑。正因为如此,他对进取求官已经心灰意冷,于是就干脆回家隐居。这前面四句,意思表达得极为强烈,其中“北阙休上书”“不才明主弃”,是他在生活沉浮中的痛心话,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尖锐激烈,是整首诗的关键所在。
发泄了激愤,后四句情绪稍有缓和,但仍是余愤未消。当此归隐之际,他想到自己已经年过不惑,来日无多,不觉有一些年岁老大的伤感。“青阳”,据《说文》:“青,东方色也。阳,高明也。”青指天的颜色,阳指温和的天气。四时往复,冬去春来,旧岁的除去好像由于新春的逼迫,所以这里说“逼岁除”。“催”字、“逼”字,用在这里有一种时光倏忽的紧迫感,说明岁月匆匆,流光似水,年一过往,就再难有进取的可能了,字句之中的悲感油然而生。这种悲感,最后消减为一个“愁”字:“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由上面的愤激,一步步转化而来的一腔愁绪,虽然没有了那样的强烈,然而它是那样的广大,弥漫一切,也不像那样的暂时,而是久久不能释怀,以至于辗转反侧,通宵难以入睡,只看见月光透过松树映照到了自己的窗户上。这里的一个“虚”字,也耐人品味:它是对“敝庐”的幽静寂寥环境的客观描写,和社会的风云变态形成对比,但同时也是对个人心境的真情的披露,显现了个人内心的空虚和寂寞,松月空窗,一腔怨愤难平。而这一切,又怎一个“愁”字了得!诗歌前后照应,一步步深化,读来真切感人。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传奇性的故事。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一载:“襄阳诗人孟浩然,开元中颇为王右丞(王维)所知。句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者,右丞吟咏之,常击节不已。维待诏金銮殿,一旦,召之商较风雅,忽遇上(唐玄宗)幸维所,浩然错愕伏床下,维不敢隐,因之奏闻。上欣然曰:‘朕素闻其人。’因得召见。上曰:‘卿将(带)得来诗耶?’浩然奏曰:‘臣偶不赍(带)所业。’上即命吟。浩然奉诏,拜舞念诗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上闻之怃然曰:‘朕未尝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这个故事虽未必可信,却是流传很广,说明了诗人一生的牢骚不平却是由来有自——这不光是他个人的牢骚,而是整个时代大多数士人的内心情愫的倾吐。
(管遗瑞)
【岁暮归南山评点】
孟浩然四十岁时来到长安,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事与愿违,他虽因太学赋诗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赞赏,可参加科考却名落孙山。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诗人王维曾经邀请他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谁知不久唐玄宗驾到了。孟浩然一时紧张躲到了床下,王维不敢欺君,道出实情。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命孟浩然出来作诗。孟浩然便吟咏了这首《岁暮归南山》,念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玄宗很不高兴,说:“先生以前未曾求仕,我也没有弃先生而不用,怎么能这样诬陷我呢?”此后孟浩然一生未得录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感伤、愁闷和寂寞。诗题中的南山指岘山,在孟浩然家乡襄阳市城南。
诗的首联是诗人的自伤之词。“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非常失望,这两句自怨自艾之语将他内心的矛盾、失意尽数道出。
颔联详细描述诗人失意的原因。“不才明主弃”中,“不才”既是谦辞,又是自嘲之语。诗人本来才华横溢,但是却不被赏识,壮志难酬,良马未遇伯乐,抱怨也无济于事,只能用这两个字来自嘲。“多病故人疏”一句更为委婉,表面说自己因为“多病”而疏离了友人,实际上是在埋怨友人不肯引荐,不肯为自己出力。这是第一层含义。另外,古代“穷”、“病”相通,诗人在此是用“多病”暗示自己“途穷”。
颈联是诗人忧虑焦急心情的写照。“白发”、“青阳”,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用拟人手法,以“催”、“逼”二字修饰,表达了自己不想布衣终老却又无计可施的复杂情绪。
尾联紧承颈联。正是因为愁绪难以排遣,诗人才“永怀愁不寐”,极言内心之苦闷。“松月夜窗虚”则别出心裁,看似写景,实为抒情:窗外月空空蒙,与诗人空虚寂寥的心境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将庭院的空虚、月空的空虚、内心的空虚、仕途的空虚等等,尽数包容,真是妙笔生花。
本诗语言浅显,但含义深远,诗人运用了双关、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一字、一句就可能表达数层含义,使诗句意蕴悠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出诗人绝佳的炼字功底。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岁暮归南山》原文翻译赏析-孟浩然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