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兰山寄张五①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②。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诗人简介
(公元689-公元740),襄阳人,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招致幕府,后隐鹿门山,诗与王维齐名,有《孟浩然集》。
注释
①兰山:在湖北襄阳,作“万山”,诗人在此度过了大半生。张五:名子容,排行第五,隐居襄阳岘山南的白鹤山。
②北山:北面的山。隐者:指张五。
③荠:荠菜,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译文】
你住在万山的白云深处,过着隐者的生活,安闲自得,我登上高山把你遥望,想看一看你居住的地方,心却追随着鸿雁消逝在遥远的天际。暮日西沉,我心头泛起相思的忧愁,清秋佳节,又使我格外兴奋勃发。时时望见收工的人们,走过沙滩在渡头歇息。远望天边的树木,像荠菜一样细小;江畔的沙洲,如一轮弯弯的明月。你什么时候能载来玉液美酒,与我醉饮在重阳佳节?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起伏飘荡的白云,我这隐者独自体味愉悦之情。我努力登上高山因为要眺望,心早就追随鸿雁飞向了远方。忧愁的情绪总是在薄暮涌起,兴致却总在那清秋忽然到来。在山上常常看到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暂时休息。远看天边的树林就仿佛荠菜,俯看江畔的沙洲恰似那弯弯的月亮。何时你能带酒来此与我相会,重阳佳节我们畅饮一醉方休。
【译文】
你住在北山白云的深处,过着隐者的生活安闲自得。我登上高山把你遥望,心神追随着大雁一直到它们在天边消尽。忧愁因这黄昏而起,这清秋又把诗情引发。我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在渡头休歇。远望天边的林树细如菜荠,江畔的沙洲小如弯月。你几时才能载酒到来,与我醉饮在重阳佳节。
【诗人名片】
孟浩然(约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至四十岁进京应考,名落孙山。但因在太学作诗,名声大噪。之后云游吴越之地,饱览名山大川。他性格孤傲,常以作诗自得其乐。襄州刺史韩朝宗曾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他因与拜访之人饮酒交谈甚是开心,竟然未出席刺史的宴请。其后他被荆州长史张九龄召为幕僚,但时日不长便返回家乡。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曾拜访孟浩然,是时浩然病疹发背就要痊愈,但因与友人饮酒无度,食鲜疾发而病逝。
【赏析】
张五,名子容,隐居于岘山以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登上岘山对面的万山遥望张五,并写诗寄情。这首临秋登高远眺、怀念友人的诗写出了秀美的景色,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不愧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前两句,点出隐居自悦之情。三、四两句进入正题。为寄托思念,故而登山远望友人张五,却不得见友,只见南飞的北雁。诗人的心随鸿雁而去,情景浑然一体。
五、六两句将愁怪于本不相干的清秋,耐人寻味。雁去黄昏近,淡淡的哀愁由心头泛起,都归因于这清秋山色。
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脚之人,看到那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三五成群地归来,坐在渡头的沙滩上歇脚,闲逸之情顿出。
九、十两句写远景所见。眺望开来,天边的树看上去活像是荠菜,而那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最后两句呼应开头,既点题之“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写出了自己的希冀。
诗人登高以怀友,望飞雁而寂寥,临薄暮而愈发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细细品尝,耐人寻味。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咏怀诗,抒写诗人秋天傍晚登上兰山远望友人的隐居之处,由望而不见产生的相思之愁;并以望见的种种景色,衬托诗人对友人情谊的深厚。“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描绘远望中的景色意象,十分清新奇特。语言平和朴素,境界高远清幽,很能代表孟诗风格。
此诗是作者代表作之一,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其飘逸真挚、情景优美、语言淳朴隽永的特色。这首诗名为寄,实为隔山遥望而不能见,以清秋登高眺望遥寄来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希望与朋友重阳佳节携酒登高。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其情感飘逸而真挚。
【评点】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眺、怀念友人的诗。张五,名子容,隐居于岘山以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的田园庐舍离岘山不远。因此,诗人登上岘山对面的万山遥望张五所在之处。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清秋薄暮登山所望的美好景色,抒写了淡淡的忧愁,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思念。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可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不愧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开篇两句,是诗人从晋代陶弘景的《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一诗中化用来的。陶诗原句为:“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人则用“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两句,点出隐居的愉悦。
三、四两句进入正题。“相望”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为寄托思念,诗人登山远望,但却望不见友人,只看见南飞的北雁。于是,诗人的心随鸿雁而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浑然一体。
五、六两句,诗人将愁怪于本不相干的清秋,让这两句诗变得耐人寻味:雁去黄昏近,淡淡哀愁从诗人心头泛起,诗人不去管这哀愁的真正由来,却怪罪于周围清秋薄暮的山色。
七、八两句写诗人登山俯望,看到那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三五成群地归来,坐在渡头的沙滩上歇脚。这两句使全诗的闲逸之情顿出。
九、十两句写远景所见。诗人眺望开来,天边的树看上去活像是荠菜,而那江畔的沙洲状如弯月。
最后两句呼应开头,既点题之“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写出了诗人的希冀。
诗人登高怀友,望飞雁而寂寥,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友人前来一起共度佳节。全诗细细品来,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