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藤
潘德舆
种藤十余年,蟉曲如蛇龙。开花满墙头,为我招好风。
何苦痛斩刈?不使缘蒙笼。蒙笼良可喜,侵陵太无穷。
一割当其罪,适以全乃功。掷锄坐清阴,俯仰恬心胸。
幽居殊寡绩,持斯翊天工。
【作者】
*潘德舆(1785-1839),字彦辅,号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市)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十五年补安徽知县,未到任卒。论诗重质厚,强调教化作用。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等。
【赏析】
藤是一种蔓生植物,春季开紫花或白花,人们常常栽培于庭院中以供观赏。“刈藤”即割藤,诗中指对藤进行修割、整治。这首诗即写刈藤的过程和感触。
全诗可分刈藤前、刈藤中和刈藤后三个层次,诗人的情感也随之变化发展。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藤的美好可爱及诗人对藤的深情厚意。你看:一棵辛勤栽培了十余年的老藤,枝叶繁茂,茎干屈曲盘绕,其势如蛇似龙,妙不可言。春天,它把蝶形花冠撒满墙头,使整个庭院耀眼生辉,夏天,它又遮蔽炎炎烈日,招引来惬意的习习凉风,珍惜、伶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然而,正当读者也为藤之美好、藤之可爱而欣然的时候,诗人却陡转笔锋,发出一个问句:“何苦痛斩刈?”回答是:“不使缘蒙笼。”“蒙笼”,形容藤茎攀援而覆蔽的样子。这就是说,不让老藤的茎干、枝叶一味攀援而过于覆蔽。因为“蒙笼良令喜,侵陵太无穷”——老藤覆蔽成荫诚然可喜,但对周围空间的侵逼欺凌无休无止就会令人讨厌。这两句貌似就事论事,脱口而出,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蕴涵着许多弦外音、言外意:首先,这不巧妙揭示了事物总是有利必有弊的哲理?同时还提醒人们,不能偏爱一物的“利”而无视其“弊”。明乎此,诗人从兴利除弊出发,不能不痛下决心,全力割去老藤多余的枝蔓,以抵消它“侵陵”的罪责,而成全其“花满墙”“招好风”的功绩。后四句为第三层次,表现诗人为自己的兴利除弊之举而感到宽心、泰然、欣慰。这里,值得一谈的是结尾的“幽居殊寡绩,持斯天工”。就字面而言,无非是说自己归隐一隅,无所作为,只能做一点刈藤之类的事情,以辅助自然造化之力。但在字面的背后,我们难道不能感受到一颗不甘寂寞、不愿虚度光阴的心灵?一种雄心不遂、无可奈何的抑郁和哀怨?毫无疑问,诗人是心存“补天”之志的,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于是借题发挥,聊以自慰。所以,这两句既顺理成章,呼应全篇,又巧妙地深化、开拓了诗的境界。
前人论诗云:“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漫斋谈录》)以此衡量这首《刈藤》,可说是当之无愧的。全诗纯以白描手法,不事藻绘,不用典故,也不假纤巧雕琢,语言浅白平实而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制。
(王许林)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刈藤》原文赏析-潘德舆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584.html
下一篇:《雨后看山》原文赏析-潘德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