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记所见

钱大昕

小小茅檐曲曲篱,墙欹聊借石头搘。

日高编箔烘烟叶,雨歇携耞打豆萁。

香稻已催千顷割,残荷犹见一枝垂。

由来气候山中别,试补豳风七月诗。

【作者】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少詹事。辞官后主讲钟山、紫阳等书院。精治经史、文字、音韵,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文有《潜研堂诗文集》。

《村中记所见》原文赏析-钱大昕

【赏析】

首联开眼便是:“小小茅檐曲曲篱,墙欹聊借石头搘。”茅檐矮矮小小,篱笆弯弯曲曲。真切生动而具体地写出了山村农家的房屋之象,与平原高高大大的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选用“小小”“曲曲”是实写,又使诗句染上了情感的色彩。小小的、曲曲的,玲珑而形象,自然而真切。墙斜了,却姑且用石头支撑着。小小的茅檐,曲曲的竹篱,倾斜的茅舍,原始,简陋,狭僻的房屋形象活了起来。而这原始、简陋的形象却渗透着一股质朴、纯正而清新的气息,陋中有质,朴中含美。“日高编箔烘烟叶,雨歇携耞打豆萁。”《齐民要术·种桑柘茅》:“薄布薪于箔上,散蚕讫,又薄以薪覆之。”“箔”即是蚕箔,养蚕用的竹筛,竹席。但山里人编竹席却不是做蚕箔,而是用来盛烟叶烘晒。“耞”,连耞,一种用来脱粒的农具。雨刚停,就急急忙忙拿起连耞打豆子。两句分写了不同的劳动,上句是晴天的情形,下句是雨天的情形。展示出来的情形是无休无止的辛勤劳作。与此同时,颈联的山村旷野景色便觉得浓香,可爱。而其句法和对仗更妙。“香稻已催千顷割,残荷犹见一枝垂”,用“一枝”与“千顷”相对比,衬托出香稻的满山遍野,硕果累累。本来这一联是对仗,具有平衡对称、整齐一律之美。然而在对比时,千顷香稻与一枝残荷却构成了一与多的数量上的对立关系,又打破了已经形成的平衡、对仗之美。但平衡与不平衡、对称与不对称、整齐与不整齐之间达成一种更巧妙的更新的结合,量的差异并存于一个和谐的整体中,从而更真实更完美地反映出生活。“香稻”又是一个富有情韵的词汇(《南都赋》:“香稻鲜鱼。”杜甫兴》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千顷稻”是所见,稻子香是所闻。黄澄澄的稻子在诗人眼里好像美味佳肴一样,把稻子看成是香稻,于是就唤起一种稻香的感觉、视觉通于嗅觉,巧妙地使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感动人意。至此,诗人排出茅舍、竹篱、石头、烟叶、豆萁、香稻、残荷等意象,并由“所见”串连起来,汇成了一个清新和美的境界。渲染出乡村的秋色。《诗经·豳风·七月》写周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情况,描绘出了周代劳动人民终年的悲惨生活。前三联的景物是和穆秋色,尾联对句化出的意蕴却是悲凉苦辛的。所以,也如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大肆渲染和乐秋景,是为了反衬哀情,而哀情又用《七月》篇而点出,韵味更长。

《村中记所见》,诗人自谓“试补豳风《七月》诗”,补写在有清乾隆形式主义诗风炽盛之际,补得及时,补出了新意。既扬厉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承继了杜甫创造性地赋予律诗以深广社会内容的传统。

(陈平)

文章标题:《村中记所见》原文赏析-钱大昕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614.html

上一篇:《五月》原文赏析-钱大昕

下一篇:蓝田溪与渔者宿-古诗译文赏析(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