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渡洛水

钱维乔

翠羽明珰梦未真,寒皋空有水粼粼。

马头一片将残月,曾照黄初作赋人。

【作者】

钱维乔(1739-1806),字树参,号竹初,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官浙江鄞县知县。善画,工诗文。有《竹初诗稿》。

《五更渡洛水》原文赏析-钱维乔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渡洛水时怀想曹植作《洛神赋》而写。“洛水”,今称洛河,源出陕西华山南麓,流经河南,入黄河。关于洛水,古代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宓羲氏的女儿宓妃,因渡洛水溺死而被封为洛水的女神。屈原在《离骚》中也曾提及过宓妃之名。三国时著名诗人曹植于黄初三年(223)入朝京师,归藩时渡过洛水,于梦幻中见到洛水女神,写下了光耀于文学史册的抒情小赋《洛神赋》。自此,洛神的故事就成为诗人、文学家笔下的常见题材。

诗的首句以十分精练的语言概括了曹植《洛神赋》的意境。“翠羽明珰”四字,隐括曹赋中“或系明珠,或拾翠羽”,“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等句意义,曹赋原写自己与洛神邂逅相爱,由于“人神道殊”不能结合,故离去时洛神以“翠羽”“明珰”效爱。此事纯属虚构,似真似幻,故而作者用“梦未真”表示自己对《洛神赋》一文的见解。关于《洛神赋》,传说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曹植当初曾向美丽的甄氏求过婚,未能遂愿。而后来曹丕却娶了甄氏,于是曹植一直心怀不平。黄初年间曹植入朝,这时甄氏已死,曹丕把甄氏留下的陪嫁枕头赠给了曹植,曹植这次归藩途经洛水时在梦中见到了甄氏,于是写下了这篇赋,名为《感甄赋》,后来又被魏明帝曹睿改为《洛神赋》。用这个故事来解释《洛神赋》的写作动机和思想内容显然是后世猎奇文人的一种附会。其真正的创作意图恐怕还是何焯所言:“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以作为此赋,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

正由于《洛神赋》系寄托之作,其梦不真,所以事隔一千五百余年之后,当作者也来到洛水边上时,就只见荒寒的岸边一片粼粼的清水在月下闪光,当年曹植所见洛水女神又在哪里呢?因此诗的第二句是紧承首句发表感慨。一个“空有”,既是对上句意思的引申,又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失意怅惘之情,从前的曹子建虽然不遇于魏文帝,可到底还有梦中的洛神以寄哀思,而今自己呢?却只是“寒皋”清水为伴,其凄凉冷落之意,不言自明。

以上两句紧扣诗题“洛水”发表感慨,第一句写古,第二句言今,是借古讽今的笔法。第三句“马头一片将残月”,又暗自关合“五更”诗题,同第二句一样是写今。诗人早起渡洛,马头上挂着一钩残月,表明旅途的辛苦劳顿。诗人为什么有此境况?诗中没有说。但是我们观照下句“曾照黄初作赋人”就不难看出,他也许像曹植一样“不得于君王”(诗人一生官不过县令而已),这里,诗人对自己的遭遇未明言,只是“帷灯匣剑”,暗用“”之笔,但诗人仕途失意的心境我们仍是不难察觉的。末二句仍是今古对照、以古写今的手法。这种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称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自然界的永恒无穷,强烈对照出人世间的悲剧代代重演,曾照过黄初作赋人的残月,而今又照着乾隆时代的诗人。最末一句可谓点睛之笔,表现了一种古今同慨的深沉历史感受,传达出一种古今有志之士的共同命运和遭遇。此外,末二句在写法上属点化前人成句,李白苏台览古》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就是它的原版,而诗人顺手拈来,显得熨帖恰切,杳无痕迹。

总言之,此诗语言悲壮深沉,意境幽邃深远,以古观今,咏古迹以写现实,写今事而再现古史,隐括点化前人诗文,既简括而又含意深刻,表现出渊厚的学识和高超的艺术功力。

(蒋先伟)

文章标题:《五更渡洛水》原文赏析-钱维乔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641.html

上一篇:《对竹思鹤》原文赏析-钱惟演

下一篇:《横塘曲》原文赏析-钱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