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西晋·阮籍
【赏析】
这首诗,蕴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两位江妃年轻貌美,浑身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一日她们去江汉之滨游玩,自由逍遥地顺风飘舞,偶然与郑交甫相遇。郑交甫见她们如此美貌风雅,心里很喜欢,对她们一见钟情,便上前请她们解下腰间环佩作为信物送给他,二妃欣然答应,将环佩交给交甫,他们相亲相爱,情意绵绵。以至于离别后,郑交甫还在不断想念着二妃,二妃倾国倾城的容貌,已经深深印在交甫的心里。
而二妃也因为感动于交甫的情意而产生忧思的情绪,想见见不到,头发散乱不施脂粉,懒得梳理自己的容颜,心中期盼着交甫,却怎么都等不到,就好像干旱无雨的天气,却只见得到太阳一般,只好到兰房栽种萱草,以慰藉自己的忧思。
这个故事,出自于刘向《列仙传》,阮籍对二妃和交甫的交往进行了想象,把他们三人的感情写得坚贞无比,缠绵悱恻。而其实《列仙传》中对交甫的结局写的很简单:交甫得到了玉佩后,欣喜地向前走,却突然发现怀中的环佩不见了,而刚才见到的二妃也消失不见了。
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凡人与神仙是不会有交集的,但是阮籍却借着这个故事,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感想,最后一句便是点睛之笔:“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为什么明明像金石般牢固的情意,却会在旦夕间便恩断义绝呢?
其实阮籍是借感情的反复,来比拟同道的背弃和君臣间的离合,犹如阴晴不定的感情,在朝夕间便轻易绝断。
阮籍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生长在单亲家庭,年少时博览群书,好学不倦,且容貌长得秀美,和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并称为“竹林七贤”,也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他是一个生性放荡不羁,任性而为的人,就因为听说当时的步兵营中的厨师擅长酿酒,贮存了三百斛美酒,他便申请去做了步兵营的校尉,就为了每天都能喝到美酒,所以世人也称他为“阮步兵”。
他的行为,在现代人看来是真挚、随性,但在当时世人的眼中,确实完全不合礼数。他的嫂嫂回娘家,他去送行;兵家的女儿未嫁先亡,他并不认识她的家人,也会去哭丧;他邻居的主妇长得非常漂亮,在酒垆卖酒,他时常去那里买酒喝,喝醉了就睡在她身边。
他驾车喜欢率性而为,时常不问去路,一条道走到底,路不通便哭着返回;司马氏要与他通婚,他不答应,还大醉了两个月,让使臣无话可说,直到司马氏放弃这个念头;他的母亲去世,他蒸了一只猪仔,喝了两斗酒,向母亲的遗体告别时,他才哭了一声,却吐了很多血,伤了元气。
这些任性、痴傻,甚至违背礼数的行为,其实都是阮籍对现世的逃避和不满,他心中苦闷,却无法直白地说出来,于是便有了那些出格的行为。
可其实阮籍一点都不傻,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与人谈话,从来不涉及具体的人或事,对政治时局也闭口不提。
他为司马氏服务过三代,并且为司马氏写下了《劝进表》,很多人都说这是阮籍一生的耻辱,我却觉得,这其实是一个交换,用来交换他平和的生活,交换他生存的自由。
阮籍的聪明,在于他对于世事的变化看得很透,当面对无法逃避的危机时,稍许的低头让步,是让自己免于危机的方法,这并没有触及他的原则,他也只是要活下去而已,处那个乱世,他们要生存,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
“竹林七贤”躲入了山间竹林,说一些世人听不懂的话,用超越常理的举动蔑视礼法,用暴露自身的丑陋和扭曲来展示这个社会的扭曲,用自己的行为来抗拒着对他们的压迫。
“竹林七贤”都是肆意妄为的人,除嵇康外都做过官,为朝廷供职,他们用聪明才智,让自己在乱世中得以存活下来,脱离灾祸、化险为夷,得以寿终正寝。
这其中又以山涛为官时间最久,累积为朝廷服务了十多年,在当时那个动荡的时局,已经很不容易了。
山涛是个清官,曾被人称为“悬丝尚书”,他身居高职,难免会收到别人的贿赂,某次有人来送贿赂,正巧他不在家,等他回去见了,便命人把别人送来的真丝挂在房梁上,等到有人举报,朝廷来查封时,发现那些真丝还在山涛家的房梁上,虽然积满了灰尘,但是布匹上的封印却纹丝未动。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为“正常”的一个,真正的伯乐,是他发现了阮籍、嵇康和向秀,可以说他是“竹林七贤”的发起者和领袖。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山涛升职了,他很想提拔下自己的朋友,所以想请嵇康来接任他原来的职务。
山涛知道嵇康是个很正直的人,为人正派又非常有才华,一定能够胜任,所以才推荐了嵇康,这在我们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事,也完全符合常理。
但是性格刚烈的嵇康却拒绝了,不光拒绝,还言辞激烈地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来奚落山涛。
山涛的后悔和郁闷,我们无从知晓,好心被当成驴肝肺,任谁碰上了,心里都不会好受,最起码也会骂两句泄愤,但是他并没有对嵇康采取报复行为,而是容忍了他这种喜怒无常的个性,他的大度与宽容可见一斑。
山涛曾经评价过嵇康:“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短短两句话,将嵇康的性格、形象和神态很贴切地描述出来,不是非常了解嵇康的人是做不到的。
山涛之于嵇康,就像长者与小辈,大哥和小弟,他对嵇康的包容和原谅,其实嵇康都看在眼底,嵇康也明白山涛有许多不可免俗的难处,更明白山涛对他的照顾与体贴都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他在临死前将儿子独独托付给了山涛,大概他心底知道,唯有山涛才会全心全意地照顾好他的儿子,也唯有山涛才是他值得托付的人。
嵇康的脾气是“七贤”中最硬最耿直的,对于出仕这条路,他不像山涛那般游刃有余,也不像王戎那样张弛有度,更不愿意像阮籍和向秀那样能屈能伸,他的耿直最终还是害了他的性命。
嵇康精通音律、才华横溢,长的又是仪表堂堂,堪称人中龙凤,他娶了曹操的曾孙女,所以得了一个闲差,得以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山、喝酒、清谈。
司马氏当政后,早就对“竹林七贤”不满了,所以便向其中风头最劲的嵇康下手。
正巧碰上嵇康的朋友吕安家出了点事,吕安的妻子是个美人,觊觎她美艳容貌的人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吕安的哥哥吕巽,趁吕安不在时将她奸污了。
终于东窗事发,吕巽却恶人先告状,诬告吕安不孝,吕安当然要辩驳,并且引用了嵇康的话做论据,结果却被有心之人利用,有人向朝廷进了谗言,司马昭利用此事大做文章,将嵇康和吕安一并入狱,并且处死了。
嵇康将要行刑的时候,三千多名太学生来为他请愿,司马昭不允许,嵇康大概也看明白了当时的形势,所以并不感到哀怨,反而要求给他一把琴,在临刑前弹奏一曲,弹完后感叹道:“《广陵散》从此绝灭了。”
他的洒脱和不凡的气度,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曾在给自己的哥哥写的诗《赠兄秀才入军之十八》中写下了“生若浮寄,暂见忽终”,来感叹生命的短暂,没想到却一语成谶,他的生命才活了短短的三十九年:
流俗难悟,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
万物为一,四海同宅。与彼共之,予何所惜。
生若浮寄,暂见忽终。世故纷纭,弃之八戎。
泽雉虽饥,不愿园林。安能服御,劳形苦心。
身贵名贱,荣辱何在。贵得肆志,纵心无悔。
这诗是嵇康写给他哥哥的,他的哥哥颇有才华,被推荐步入仕途,当上了司马。这是与哥哥分别时所的一首诗,他一共写了十八首,可见他跟哥哥的感情非一般的好。
而他写的最完美的诗,便是这一组送给哥哥的诗,完全真情流露,表达了他对哥哥的不舍和深厚情感,也借这事,感叹着时局的动荡和混乱,他看透了朝政交替对普通民众的伤害,也厌倦了高压政治下无法畅所欲言的社会,所以躲入了竹林。
嵇康的行为并没有太过分之处,他只是有点“痴”,痴迷于自己的世界,痴迷于他所营造出来的类似“乌托邦”的社会。
他还有点“傻”,学不来阮籍隐于心,喜怒不形于色,他的性格一贯耿直豁达,所以很容易得罪人,特别是当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又不愿向统治者低头臣服,因此才惹上了杀身之祸。
司马氏杀了嵇康后,便向其他人开刀:刻意提升山涛,要求向秀出仕,要让全天下的名士们知道,影响再大又有什么用?不合作一样会掉脑袋,只有为司马氏服务了,才能保命,才有安稳的生活。
有了嵇康的悲剧在前,面对司马氏的淫威,“七贤”们不得不低头,这才有了向秀赴洛阳应征,阮籍写《劝进表》这样的举动,“竹林七贤”的抗争以精神全灭而告终。
虽然在当时那个时代,“竹林七贤”崇尚自由的精神敌不过封建统治势力,但是他们的事迹却始终为后人铭记。与此同时,他们写下的诗作也为后人传阅,可以说“竹林”精神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下来。
文章标题: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二》古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717.html
下一篇:《咏怀》原文翻译赏析-阮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