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黄河即事》

萨都剌

晨发大河上,曙光满船头。依依树林出,惨惨烟雾收。

村虚杂鸡犬,门巷出羊牛。炊烟绕茅屋,稻上垅丘。

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

长安里中儿,生长不识愁。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

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绣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

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

丑妇有子女,鸣机事耕畴。上以充国税,下以祀松楸。

去年筑河防,驱夫如驱囚。人家废耕织,嗷嗷齐东州。

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

古人有善备,鄙夫无良谋。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

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

【作者】

* 萨都剌(约1300-?),亦作“萨都拉”,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其祖父、父以世勋镇守云、代,遂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曾远游吴、楚。泰定四年(1327),进士及第,授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掌印正官),后任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晚年寓居武林(今广西向都)。后入方国珍幕府,终年八十余。为诗俊逸洒脱,清新自然。文章雄健,亦擅书画。有《雁门集》三卷、《集外诗》一卷。

《早发黄河即事》原文赏析-萨都剌

【赏析】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黄河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溢决,沿河州郡水旱瘟疫成灾。至正九年(1349)诏修黄河金堤。

这首诗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丞相脱脱与贾鲁治理黄河时。诗中用贫富对比的手法,对人民所受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治理黄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晨发大河上”至“夜有盗贼忧”十二句,写作者早发黄河看到的农家景色,和由此引起的悯农之情,是全诗的舒缓的引入。东方霞光照亮河上,两岸烟雾渐散,次第出现了村落,羊牛,鸡犬之声……这似乎是古人笔下的田园生活图画。然而诗人是了解民情的,所以他无法赞叹“真是农家乐啊”。紧接着倒写出了田舍忧:“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租税、水患、盗贼……农家苦得什么似的,哪还有田园乐呢?

从“长安里中儿”到“玉人坐更筹”八句,诗人暂时撇开民情不表,转写都市富贵子弟骄奢淫逸的生活,是全诗的反衬之笔。这里以“长安”代指豪华都市。诗中长安少年实指当时蒙古贵族子弟。“五花马”“千金裘”“斗鸡五坊市”等,都从唐诗借字面,其目的不外稍隐其批判现实的锋芒而已。这帮纨绔子弟,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围绕着他们的是名马、美酒、玉人……他们能体察人民的疾苦吗?

从“岂知农家子”到“驱之长河流”十四句,诗人着重写当时民间疾苦,尤其是两河人民的疾苦。又分两层,前八句是写一般农民的疾苦,以“岂知”领起,文气紧接上段,形成鲜明对照:富家子弟是“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他们则是“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富家子弟拥尽美女,从不识愁;他们则只能与“丑妇”织作,共输国课。富家子弟成日斗鸡酣歌,他们则天天力穑望成。后六句则专写黄河流域人民遭受的徭役之苦,因为水患缘故,他们被官家征集筑防,受到非人待遇(“驱夫如驱囚”),荒废了农业生产,还不免于饥饿。饿得半死,还要浚河筑堤。“去年”云云,《元史·顺帝纪》:“(九年)三月丁酉,坝河浅涩,以军士、民夫各一万浚之。……五月,诏修黄河金堤。”诗中叙述的便是此事。

最后六句是诗人的感慨和自叙作诗目的。“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系针对丞相脱脱设想开凿新河道,诗人怀疑违背了流水的自然趋势。他希望能吸取古人治黄的经验,并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话委婉地批评当事者,不赞成劳民伤财。他自叙作歌目的是希望民情得以上闻。歌罢他并不能轻松,久久地沉浸在忧思之中,但觉悲风振响林木,头皮一阵阵发冷。“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二句,凸现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自我形象。顺便说,诗写成的次年(1351),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发沿河州郡近二十万人开凿新河道通淮,直接引发了元末农民起义(即红巾军起义)。

这首五古是现实主义的诗作,它上承国风、汉乐府的传统,真实地描绘当时的民情,为的是“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毛诗序》),就其“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而言,又与唐人新乐府毫无二致。

(周啸天)

文章标题:《早发黄河即事》原文赏析-萨都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727.html

上一篇:《越溪曲》原文赏析-萨都剌

下一篇:燕子楼(三首)-古诗译文赏析(张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