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注释】
(1)于以:于何(杨树达说),旧释为“爰以”“往以”。蘩:白蒿,可以做菜,古时常用以祭祀。
(2)公侯之事:诸侯祭祀之事。
【译文】
在哪儿摘白蒿呢?在沼泽旁,在沙洲。在哪儿来用它呢?那公侯的祭祀期。
在哪儿摘白蒿呢?在那溪涧的水里。在哪儿来用它呢?那公侯的宗庙里。
她梳妆得多么整齐,早早晚晚在参加祭礼。她梳妆得多么艳丽,匆匆忙忙地回到家里。
【翻译】
哪里采白蒿?于沙洲,于池沼。哪里要使用?公侯的事情。
哪里采白蒿?深山的涧中。哪里要使用?公侯的庙宫。
假发理得亮光光,大清早儿为公忙。假发松松如蓬散,这才可以来回转。
【赏析1】
此诗古有二解,一种认为采蘩是为了养蚕,一种认为是为了祭祀。后一说是较可取的(请与《采》参读)。不过前人认为末章是写主妇祭祀的情景,这就不大合适了。因为“夙夜在公”在《诗经》中出现过多次,都是指为公室奔忙的,这自然不会指主妇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被之僮僮”与“被之祁祁”两句。被,通髲,即假发,古鲜有异说。这里当指宫女的头饰。“僮僮”,旧训为竦敬或盛貌,似不甚妥。僮或作童,《淮南子》高诱叙说:“时民歌之云:一尺缯,好童童。”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一说:“童童:光洁不坏貌。吴中谓物未坏曰好童童,物之光滑者曰光童童。”这里当是形容头发光洁整饰的样子。“祁祁”《毛传》训为舒缓,意稍近之,这里当是指头发舒缓松散的样子的。宫女们为了使贵夫贵妇们眼里舒服,她们在特殊规定下,戴上假发,并整理得油光发亮,一大早即开始为贵族老爷奔忙。由于工作紧张,终于折磨得蓬头散发,这才得回家休息。故说:“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由此可见,此诗写的并不是贵妇的祭祀,相反写的是在贵族祭祀中宫女们为之忙碌的情景。首章写采蘩之用。采蘩的是宫女,而用蘩的则是“公侯”。笔情冷冷,写出了世道不平的怨愤。次章写用蘩之所。章法与首章全同。二章一气相贯,连用四个“于以”,奔放迅快,从语感上表现出了繁忙。即如戴君恩《读风臆评》所云:“连用四‘于以’字,分明写出疾趋不宁之意。”而从那“于沼”“于沚”“于涧”的空间方位变化中,更表现出了宫女们奔走不宁的情景。末章写忙碌之状,从“僮僮”“祁祁”的比照中,不仅表现了宫女的发状在时间流逝中的变化,更活画出了她们勤苦、劳累、疲怠的光景。就这样通过价值创造者和享受者的不统一,通过空间方位的跳跃性移动,通过有限时间中物态的变化,既写出了宫女们的辛苦,也自然地表达出了她们内心的哀怨,从而表示了对贵族的不满。一种朦胧的阶级意识,在这里酝酿着。
(刘毓庆)
【赏析2】
诗写女子参加祭礼的活动,对她到水边采白蒿的劳作一再歌咏。紧接着描述她采蒿是为着祭祀。诗篇两章为重调,反复诵奏,旨在着重描写祭品的需要。诗篇既轻快,又庄重。多用虚字,甚至于散文句法。交替写来,极富韵味。古人是把祭祀作为国家之大事的,而描写祭祀的诗篇在《诗经》里也较多。这首诗写女子参加祭礼,实是最早写祭祀的诗篇之一。诗的第三章则专写她在祭祀中、祭祀后的打扮与行动。既突出其梳妆打扮,又写出她的辛劳。一再推衍,重复其姿容之美,再写出她祭祀后忙着回家。其忙家务事则尽在不言中。这首诗极富生活气息,又带有劳动意味,的确是一篇富有人情味的诗篇,活泼生动、端庄肃穆。诗篇虽短,诗味颇长。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诗经·召南·采蘩》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