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1)萧:植物名,蒿的一种,有香气,古人采以祭祀。
(2)三秋:或指秋季三月,或指一年,此诗中义同三季。
(3)艾:菊科植物,可治病。
【译文】
那意中人正在采葛藤,一天没看见她,就好像过了三个月啊。
那意中人去采萧了啊,一天没有看见她,就好像过了三个秋啊。
那意中人去采艾了啊,一天没看见她,就好像过了三个年头啊。
【翻译】
心上的人去采葛藤。一天不相见,好像过了三月整呵。
心上的人去采青蒿。一天不相见,好像隔了三季长呵。
心上的人去采香艾。一天不相见,好像熬过三年来呵。
【赏析1】
爱情,历来被称为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或者为“母题”。在西方,古希腊诗人如荷马,早就在他的琴弦上弹唱了爱情之歌;在中国,爱情的乐曲也早就被《诗经》中的钟鼓所鸣奏。诗经中有许多或缠绵或刚健的爱情诗,它们大都歌唱在十五国风里。本篇就是其中别具风采的一曲。
恋爱的特征之一,就是有情的双方都希望极大地缩短心灵的和空间的距离,而心心相印并长相厮守。《采葛》这首动人的情歌,写的就是热恋中的情人的时空阻隔的痛苦,这种心灵的甜蜜的痛苦,被表现得刻骨铭心,强烈动人。诗的抒情主人公应为男性,他的情人去“采葛”“采萧”或“采艾”,地点想来并不在远,时间则明确说明了只有一天,但对热恋者而言,这却是难以忍受的空间距离,也是无法排遣的度日如年的时间长度。现代心理学上有所谓“心理时间”之说,指的是同一单位时间,实际上的时间值和心理上的时间值大不相同,而《采葛》这首诗,就是因为对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时间作了精彩的表现,从而使灼热如火的恋情得到了不同一般的表达。他与情人相隔的实际时间只有一天,所谓“一日不见”即是,但是由于特殊的情境和心理,这种自然时间却化为了心理时间,并且构成了艺术上的错觉与变形。一日本来就是一日,但是,在抒情主人公焦灼的等待中,始而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继而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最后竟然是“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如三月兮”已经是一种心理错觉了,更何况是“如三秋兮”与“如三岁兮”,这种逐步升级层层递进的时间的扩张与夸饰,有力度地而且是深层次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时隔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采葛》一诗具有诗经艺术的一般特点,如擅用起兴,如反复咏唱,如重言叠句等等,但它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在于对心理时间作递进式的夸饰与扩张。这不仅使“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成了后代习用的成语,而且使这首诗在诗经众多的爱情诗中风姿独具,同时,也给后来的诗歌创作以艺术上的启示。如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的“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回即知长”,如白居易《和燕子楼》诗的“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都是以情感改造时间,或者说从错觉的角度写心理时间,题材或有不同,艺术上却遥接《采葛》诗的余绪。
(李元洛)
【赏析2】
本篇是一首真挚淳朴、辞清情深的恋人之歌。情人虽然只离开一日,然而这一日却如三月,如三季,如三年。作品极力诉说了思念者的内心体验,因情感缱绻,思念之深,没多久而像很久了。
全诗就内容而言,并没有直接描写男女相悦,而是描写恋爱双方中的一方,撷取了流动的一个个的思维片断,连缀成篇。全诗呈现出的情境,就像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到的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重要而深刻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就人物感情的节奏来说,三章诗中,人物感情的波动,随着描写铺陈的顺序,渐渐推向新的高潮。作品主人公的思维片断,无疑带了一种荒诞的形式,然而,正是看似的这种内心体验,却真实地表现了作品主人公的相思之苦,相思之深。仅仅的几个字,将离人心曲描画得细微细致。
就艺术手法来说,本篇采用“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的手法。整篇重章叠句,值得一提的是,重章时表示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首章“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二章、三章“采葛”改为“采萧”、“采艾”,“三月”改为“三秋”、“三岁”。由三月再三秋再三岁,夸张的程度由小变大,表示相思的程度久而更深,循序渐进,极为自然。
《诗序》和《毛传》将此诗解为“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假使按照这种说法,诗中“采葛”、“采萧”、“采艾”的“彼”似乎是君王的形象,而作品的主人公形象则成了一个因忧谗畏讥、一天未见着君王,就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别人打小报告官吏化身。按照这种说法,则诗味全失去了。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诗经·王风·采葛》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