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有杕之杜,生于道周。
彼君子兮,噬肯来遊?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注释】
(1)有:形容词词头。杕(dì):树木孤生独立貌。杜:杜梨,即棠梨。
(2)左:古以东方为左,道左即路东。
(3)噬(shì):通“逝”,语助词。适:到。
(4)曷(hé):通“盍”,何不。
(5)周:右。《韩诗》:“周,右也。”
(6)遊:观,看。《毛传》:“遊,观也。”
【翻译】
一棵杜梨孤零零,它在大路左边生。不知我那心上人,今日可会登我门?铭心刻骨只爱他,美酒怎不给他饮?
一棵杜梨多凄凉,它在大路右边长。不知我那薄情郎,今日可会来看望?铭心刻骨只爱他,佳肴怎不给他尝?
【赏析1】
这是东周时期流行于唐(后改国号晋,即今山西太原一带)的一首情歌,写的是一位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殷殷思念、热切盼望。
诗一开头以杜梨起兴,引出下面的正题来。自然界中的杜梨是一种自生自长、果实小而酸的野梨树。也许和它生长的环境以及可怜巴巴的果子不无联系吧,《诗经》里的杜梨树都是作为一种孤独自伤的意象出现的。《唐风·杕杜》就用它引出了一位无兄无弟、踽踽独行的流浪者痛苦的心声,《小雅·杕杜》也是写思妇怀念征夫的,本篇也不例外。一株孤孤单单的杜梨树,它寂寞地生长在大路边,而与那道路构成了一个画面:孤生特立的杜梨伫立着,弯弯的道路伸向画面之外、不可知的地方。作为每章的兴句,既引出了下文,又包含一种“画外音”——苦苦企盼、因没有见到情人而感到孤寂的女子,和盼而未至、难以把握的情人,不是跟杜梨与道路的关系有着某种相似吗?“生于道左”“生于道周(即右)”,方位上的易词,不仅出于合辙押韵的需要,及使复沓之中显出变化,也可见诗中杕杜非实际景物,乃是象征意象。
“君子”是女子称她心爱的人。那心上的人儿哟,可“肯”来我这里呢?可“肯”看上我一看?不是我通知他来,不是被什么别的人叫来,驱使他来的唯一的动力,应当是我,是对我的爱,他应是心甘情愿、被我吸引来的。这种爱不由一个人造就,需的是心心相印,所以“彼君子兮”两句除了毫不做作地道出了女子对情人火辣辣的盼望之外,也流露出一种生怕“求之不得”的隐隐的担忧。
也许“君子”还没来,女子再次倾诉衷肠:“中心好之”,我是在心的深处爱着他呀。在假想的会见中,心上人一来我就会端上醇香的米酒、鲜美的菜肴,让他美餐一顿。他若真的吃了、喝了,会因为是我亲手烹制而备觉情深味远;即使他还没来,在想象之中我看他吃了、喝了,心里也充满幸福!
痴心女儿苦苦盼望,“彼君子兮”到底来了没有?不得而知,只知在遥远的古代,在晋国那片瘠薄的黄土地上,有过如此深挚的追求思念,有这样孤独的杜梨树,树旁的大路伸向不可知的地方……
旧说以为本诗是刺晋武公“不求贤以自辅”(《毛诗序》)或诗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朱熹《诗集传》)。前者是汉儒以史证诗、强经就己得出的结论,后者系前者之修正,亦不足为凭。这首风诗不是属于巫史文化的原始诗歌,不应视为政治、历史或宗教的文献,它已经是一首有兴、有赋,初具情趣的抒情性艺术作品了。
(宗小荣)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诗经·唐风·有杕之杜》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