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注释】

1、于:语助词。

2、肃肃:鸟飞拍翅声。

3、之子:这些或那些人,服役者自指。征:远行。

4、劬(qú)劳:辛苦劳累。

5、爰:语助词。及:到,加给。

6、哀:怜。鳏(guān):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

7、集:停聚。中泽:泽中。

8、垣:墙,此指筑墙。

9、百:泛言其多。堵:指一堵墙。

10、究:究竟。安:何,何处。宅:此指居住。

11、哲人:明智之人。

12、宣骄:骄傲,放纵。

《诗经·小雅·鸿雁》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译文】

大雁飞向远方,翅膀肃肃响。这人正赶路,辛劳旷野上。念到贫穷苦难的人,鳏寡更悲惨。

大雁飞向远方,落到沼泽里。这人令筑墙,百堵都动工。虽然很辛苦,终有安身棚。

大雁飞向远方,嗷嗷声凄凉。贤明当官的,说我忙碌又辛苦。无能昏庸的在位者,说我太逞强。

【翻译】

大雁大雁远飞翔,振动双翅沙沙响。那人远行服役去,郊野做工累又忙。劳役加给穷苦人,可怜鳏寡更惨伤。

大雁大雁远飞翔,成群落在湖沼上。那人服役筑墙垣,一时筑起百堵墙。虽然忙累受苦辛,究竟安身在何方?

大雁大雁远飞翔,嗷嗷哀鸣多凄凉。只有这些明白人,说我辛苦累又忙。那些愚昧昏庸者,说我骄傲又纵放。

【赏析1】

《鸿雁》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历代解诗者意见纷呈。《毛诗序》说是赞美周宣王安集离散“万民”,使得其所;朱熹《诗集传》说是流民作歌咏其“虽劳苦而终获安定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是“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而“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等等。今世学者持论与上述观点大同小异的不乏其人,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诅咒徭役或者说是倾诉徭役痛苦抒发内心不平的诗,诗中抒情主人公就是应征服役的民夫。细品诗意,这种看法很有道理。

诗分三章,章六句。首章因物起兴,抒写被驱远行、奔劳旷野的苦景苦情。远飞的大雁,勾起役民们流离之感,触发了对劳瘁生活的嗟叹。他们四处漂流,不安其居;他们辛苦劳碌,连鳏寡之人也难幸免。一腔苦情,化作哀怨的倾诉,倾诉中透露出深沉的思索,思索里饱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怨尤之情。其声苦,其情悲,读来令人动容。次章承上而来,具体描述役民们服役筑墙的情景。他们像鸿雁落集泽中一样,群居作息,辛勤劳累,筑起了一堵堵墙,造好了一幢幢房,然而,到头来自己竟无一席安身之地。对此,他们深感痛苦和不平。“虽则劬劳”二句,旧说多训为虽然辛苦,但终能安居,这是不确切的。试想如果役民们都有了安居之所,理应喜不自胜,怎么会发出嗷嗷哀鸣呢?第三章写役民们哀诉自己的悲惨命运,冀求得到同情和理解,可是却横遭责难。充塞他们胸臆的是难以尽言的哀苦和对愚顽暗昧的统治者的怨愤。诗章末尾对“愚人”的指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这是一首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作。前人曾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概括《诗经》的现实主义特征。可以说,《鸿雁》就是一首饥者、劳者歌咏其苦难生活的哀怨之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意义。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颇有值得称道之处。最突出的一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具艺术匠心。此诗三章均以鸿雁发端,有着丰富的形象意义。鸿雁是候鸟,居无定处,南来北去,随季节的更移不断迁飞,这与役民们被驱使服役、奔走四方的景象何其相似!以之作比兴之物,是非常恰当的。更值得指出的是,三章虽都以鸿雁为歌吟之始,但在比兴关系上又不尽相同。一、二两章正如陈子展先生所说,是“以鸿雁肃羽,兴之子于征”、“以鸿雁集泽,兴之子于垣”(《诗经直解》),都是兴中含比,义类相贯,颇有象征意味;第三章则是“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朱熹《诗集传》),是比而兴者,其喻意直接而鲜明,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役民们哀诉苦难的情景。通过比兴手法的交融互渗,形象更为丰满,韵味更见深长,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后世常以“哀鸿”作为流离失所、哀伤痛苦之人的代称,可以说就是《鸿雁》一诗成功运用比兴手法的极好证明。

这首诗在结构安排上也富有特色。三章句数相等,句法相近,兴物相同,且“劬劳”这一表达中心意思的词语在三章中反复出现,这就使诗篇具有重章叠唱的某些特点,形成往复咏叹的韵调。但具体内容又各章有异,首言出行,次咏劳作,末表哀诉,三章内容逐层发展,连属而下,深化主题,可谓得结构艺术之妙。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一曲役民的哀歌,但又带有一定的叙事成分,展现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画面,且能做到叙事、抒情和议论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此诗为人们称道的一个原因。

这首诗形象鲜明,感情浓烈,语言朴素,音韵谐畅,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因此高亨先生说“此篇当是一首民歌”,这是很有见地的。

(林心治)

【赏析2】

关于为何作这首诗,主要讲什么样的内容,谁是作者,什么时代写的,旧说都有分歧,而且很少能按一种理解把全诗句句串讲落实,一气贯通的。《诗序》以为是赞美周宣王招抚流民,使鳏寡穷人都能各得其所。朝廷官员自然是这样说。《毛诗正义》据《诗序》补明是宣王始立时,遣侯伯卿士之使招抚逃散之民。朱熹对《诗序》说表示怀疑:“未有以见其为宣王之诗”,认为作者是流民(《诗集传》)。严粲则认为是“流民美使臣之诗”(《诗缉》)。姚际恒不同意朱说、严说,对《诗序》、《正义》也作了一点意见的修订,他认为“此诗为宣王命使臣安集流民而作”,并肯定是“朝廷制作”,而不是“民谣”(《诗经通论》)。我们以为,通观全诗,最后两句是以怨词作结,这怎么是“赞美”呢?《诗序》说是“赞美宣王”,显然不可信;姚说虽未出现“赞美”字样,但他也无法对最后两句自圆其说。朱熹、严粲的说法对后两句虽能说得通,但又难使三章诗一意贯之。参照各家旧说,大抵可以断定本诗是负责安抚流民的官员所作,自诉辛劳和牢骚是诗的内容。西周后期当是作诗的时代,可能性较大的是宣王时期。厉王统治严酷,内部政治动乱,加上外族入侵,人民遭受更为深重的苦难,“万民离散,不安其居”当是情理中事。到宣王时社会趋向安定,为扩大劳动力和兵源,招抚流民的事或许有之,如他晚年还“料民于太原”,即调查人民户口,为利于控制。二者事虽不同,目的是一致的。

本诗似是一位较开明的官员作者所作,首章叹息流民无处安生。在辛辛苦苦奔波途中的诗人眼见飞过一群大雁,由此他联想到流民逃难之苦,特别是那些鳏寡之人更为悲惨。头两句是起兴,以大雁肃肃飞行无所安集,比喻流民浪迹四方。第二章写组织游民筑墙重建家室的情形。头两句也是起兴,以大雁聚居沼泽中,找到栖息之所,比喻流民自己动手建房,生活得到安定。从“百堵皆作”句,可以见出当时流民筑墙造房积极性之高,也能由此体会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兴奋的。本章最后两句是诗人动员之词,勉励筑墙者好好干,虽然现在很劳累,但劳动的汗水终究会换来安身之所。第三章自诉辛劳不被理解的牢骚。头两句同样是起兴,以大雁的哀鸣比喻流民痛苦的呻吟。正是诗人同情流民,才不辞辛劳组织流民重建家室的,但是他的勤苦却招来了不公正的非议。这里“哲人”同“愚人”相对,参照《诗经》别篇之例,绝非旧注所说的“小民可与图终,难与虑始”之意,“哲人”、“愚人”当指官场人物,也许是同僚。诗人说,能理解自己作为的苦心才是明智的人,实际上是为没有这样的“哲人”而叹息,而现在有的只是一群“愚人”,他们或出于糊涂,或出于嫉妒,无端地指责他。方玉润说:“其或愚而无知,则且谓我多事,徒逞能也。我其奈之何哉?”(《诗经原始》)颇能给人以启发,本篇的译文即取方氏阐述的意思。

本诗形式匀称整齐,每章六句,一章一韵,偶句用韵,头两句都是含有比义的兴,并以“鸿雁于飞”发端,三章诗中都有“劬劳”,不避词复,这大约是学习民歌复沓形式留下的痕迹。

文章标题:《诗经·小雅·鸿雁》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977.html

上一篇:《诗经·小雅·吉日》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下一篇:《诗经·小雅·庭燎》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