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巧言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遇犬获之。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注释】
1、昊天:天。昊:元气博大貌。
2、曰、且(jū):语词,无义。
3、幠:大。
4、泰幠:大而又大,甚而又甚。
5、僭始既涵:《毛诗传笺通释》:“谓言未信而姑容之也。”僭:“谮(zèn)”的假借字,谗言。
6、君子:此指周王。
7、祉:喜。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君子如能喜纳贤人的忠言。
8、君子屡盟:旧注多未指明与盟者,或以为“各邦国之君,彼此有疑,则会同订盟以相约束。”今从陈子展译文,此指王屡次与谗人盟约要誓。
9、盗:谗人,骗子。《毛传》:“盗,逃也。”胡承珙《毛诗后笺》云:“《传》意以谗人谓之盗者,义取于逃,谓隐匿其情,而以言诱人。下文‘盗言孔甘’,所谓以甘言诱之也。”
10、止:礼。共:音恭,一本又作恭。止共:止、共二字义近连文,正像《诗》中的靖共、敬恭、虔共等用语一样。
11、邛(qióng):病,引申为过失。
12、寝庙:古代统治阶级的宗庙中有寝和庙两部分。寝,指后面藏其祖先衣冠的地方;庙,是前面举行祭祀的地方。
13、躍(tì):“”的假借字。躍躍:腾跳快跑之状。毚免:狡兔。《诗三家义集疏》:“彼谗人者有心破坏之,我安得不忖度其故,忖度之则情状得。譬如狡兔之躍,遇犬则获矣。”《诗经通论》云:“(他人有心二句)此意亦在下,又起末章将获是人而杀之之意。”
14、荏染:柔弱的样子。
15、蛇(yí)蛇:“”的借字,又通作“”,欺诈貌。蛇蛇硕言:骗人的大话。
16、簧:乐器里的发声振动体,薄叶状。《诗三家义集疏》:“一簧两舌,佞言谄言。”形容谗言之动听。
17、麋:“湄”的假借字,水边。
18、拳:勇壮,气势。
19、职:祇,专,适。阶:阶梯,引申为由来、根源之意。职为乱阶:恰是祸根。
20、微:“癓”的假借字,小腿生疮。尰:脚肿。
21、犹:欺诈。将:且。
22、居:语词,无义。尔居徒几何:你的徒众(同谋者、追随者)有多少?
【翻译】
我想想昊天呀!以为是父母啦!没有罪没有辜,乱子像这样大。昊天呀很可畏!我真是没有罪。昊天呀太糊涂!我真是没有辜。
乱子的初生,谗言开始已受了宽容。乱子的又生,君子听信说谗言的人。君子假如该恼的就恼,乱子庶几快快停了。君子假如该喜的就喜,乱子庶几快快而止。
君子屡和谗人誓言,乱子所以就愈增添。君子听信骗子胡闹,乱子所以愈见凶暴。骗子胡闹的话听起来好甜,乱子所以好像吃甜的又添。不是他们要做到尽职,只是造成了王的过失!
奕奕高大的宫室寝庙,这是君子造作的。秩秩明智的大政方针,这是圣人计划的。他人有了心事,我可以测度的。躍躍地跳的毚兔,遇犬会被捕获的!
种下荏染随人的柔木,这是君子自己所做的。往来无定的流言谣说,这是人的心里有数的。夸夸其谈的大言,出来从一张口呀!巧言好像吹簧,真是脸皮的厚呀!
他是什么人儿?住在大河的水草之边。看他无力无勇,但他常是祸乱的根源。既烂腿子又肿脚,你的勇气是什么?施的阴谋诡计太多,你蓄养的党徒几何?
(陈子展 译)
【赏析1】
《巧言》是周代的一首政治讽刺诗。旧说“大夫伤于谗”,“伤谗致乱”而作,或以为“刺幽王也”。这首诗的作者、产生的具体时间和讽刺的具体对象,都已无法确指。但通过这首诗,我们却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周王朝的政治环境,周王与其臣、臣与臣之间的复杂矛盾。
这位大夫——诗人,认为“君子信谗”是祸乱的根由,而谗言之所以被相信,则是因为讲谗者的佞巧,善于甘言媚辞,以逐渐浸淫的手段,中人于不自知觉之间;同时也因为“君子”的昏聩糊涂。诗人对信谗者与进谗者深恶痛绝,发而为诗,一无所讳,往复咏唱,尖锐深刻,而又淋漓尽致。
全诗共六章。方玉润说“前三章皆言信谗”(《诗经原始》),吴师道说“前三章刺听谗者,后三章刺谗人”(清王鸿诸等《诗经传说汇篡》),都只是言其大体上的侧重而已。“君子信谗”,本来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作为一首政治讽刺诗,则更是诗人复杂而又浑融一体的思想感情的火花。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表现为由惨痛呼号而痛定思痛,由极度愤怒而深刻怨恨,其间有一个狂澜之后的冷静的分析思考;怨恨是愤怒的持续和深化,经过冷静的分析思考的怨与怒,其声音不同于轻浮无力的空响,也才真实地反映出了其时其政之乖。
诗人痛极呼天,在第一章里,三呼昊天,一言父母。接着也只是喊出了一个“乱”字和自己的“无罪”。司马迁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里没有更多的语言,但诗人的满腔悲愤,却迸发为一声冤呼,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次章,紧承“乱”字而溯其源。“涵”与“信”点明谗言的渐入;“初生”“又生”点明祸乱的滋大。两者同时而互为因果。诗人屡言“君子”,因为“君子”是有权力可以主宰国事和其臣民命运的人。诗的咏叹又似乎在伤心地数诉着:“君子”,当初你为什么不“如怒”,为什么不“如祉”啊?而今,一切都已是无可挽回的了!
第三章亦承“乱”字,进一步追述着“乱”的发展过程,讽刺“君子”不辨诚伪。清人胡承珙《毛诗后笺》云:“大夫伤于谗者,非独一己伤困于谗,谓大夫伤听谗言之乱政,故其辞屡言乱,而深望君子能察而止之。”又引《诗测》曰:“始未尝不知其为谮言也,但欲兼听并观,姑涵容之以为御下之术,迨涵之既久,遂为谮言所化矣。始未尝不知其为盗言也,但欲调停中立,姑盟约之以消羽党之风,迨盟之既屡,遂为盗言所夺矣。盖正言不若盗言之甘故也。”在这一章里,诗人凡三言“乱”,而“乱是用长”“乱是用暴”“乱是用锬”,言之历历,明白指出其责任则皆在于“君子”。“君子”之信之愈深,才终于釀出乱子。《诗测》的两个“始未尝不知”,本为“君子”粉饰,但其“知”而姑息,而听之信之,实在客观上已说明了“君子”的愚不可及。在这一章里,诗人怒过而思,更多的已是理想性上的痛苦的反刍。
下面两章接着用“兴而比”的手法,深怨君子,归咎下流。诗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寝庙,本是王祭祀祖先之所,居中朝之左,王于国之大事如聘亨、命官等俱在此处举行,所以古人认为兴建寝庙是非常了不起的作为。诗人以此引出所咏,意思是说:(君子)你可以修造寝庙,可以筹划大政,他人的居心如何,当然能够揣测得到的了;即使他狡诈为兔,一遇上犬也必然会被捕获的。潜台词则为:你怎么一遇谗人,就不辨忠奸而昏眊至此!
后面又说:“荏染柔木,君子树之。”《毛传》《郑笺》以柔木为好树木,朱熹更具体地说是桐梓之类的树木。其实,这树木柔弱的、左右随人的体性,正是由于人使之如是的,它是按照人的意向成长的。所以诗意仍是:(君子)你既然可以种植培养“柔木”,也理所当然能理解流言蜚语之所由产生,辨识它的真假和目的了吧。可悲的是,对于那些夸夸其谈的大话,和那些十分动听的谗言,你为什么竟看不出是善于逢迎的坏人厚颜无耻地张口乱说的呢?语极辛辣。
最后一章说:“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朱熹以为“此必有所指矣,贱而恶之,故为不知其姓名,而曰何人也”(《诗集传》)。陈子展说:“写其形象,显露特征。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当时写实,今不可考矣。”(《诗经直解》)总之,诗人对于那个谗人是熟悉的,怨恨也极深刻。如果说本篇的前五章还勉强有点含蓄的味道,那么这第六章就连那一点含蓄的味道也都丢尽,而简直像是面对谗人的诅咒了。诗人集中地揭露谗人的阴贼的心性和伎俩,如闻切齿之声。
(秦效侃)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诗经·小雅·巧言》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