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注释】
1、明明:指君王善恶至著,不可掩匿。
2、赫赫:威严显赫。
3、忱:通“谌”,信。
4、位:通“立”。适:通“敌”。句意为天立殷敌。
5、挚:国名。任:娃。句意为擎国任姓之中女。
6、嫔:嫁。京:周之京都。
7、王季:太王之子,父王之父。
8、大:同“太”。大任:即上文说的挚仲。有身:有身孕。
9、翼翼:恭敬,谨慎。
10、聿:语气词。怀:来,招来。
11、回:邪僻。
12、方国:指周围诸侯国。
13、有命:指天命。句意为天命已经降下。
14、初载:指文王即位的初年。
15、合:匹偶。
16、洽:水名,今称金水河,在陕西合阳西北。洽阳:洽水之北,即古莘国所在地。
17、涘(sì):水边。
18、止:礼。嘉止:即婚礼。句意为文王将要举行婚礼。
19、大邦:指莘国。子:指莘国国君的女儿大姒。
20、伣(qiàn):好比。妹:少女。句意为大姒好比天上的少女一样。
21、文:文德,是说大姒有文德。句意为文王得贤妃,吉祥由此而定。
22、不:通“丕”,大。
23、缵:借为“”,美好。莘:指莘国。句意为莘国有位好女子。
24、长女:指大姒。行:出嫁。
25、笃:发语词。
26、保右:即“保佑”。
27、燮:借为“袭”。燮伐:即袭伐。
28、旅:众,此指军队。
29、会:借为“”,意为旌旗。
30、矢:通“誓”。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县之南。
31、予:武王自指。侯:乃。兴:兴师。
32、临:监临,监视。女:指参加誓师伐纣的军队。
33、贰:心不专一。
34、洋洋:广阔。
35、檀车:檀木制的兵车。煌煌:鲜明。
36、騵:赤毛白腹的马。彭彭:强壮有力。
37、师:太师,官名。尚父:吕尚(即姜子牙、姜太公)的尊称。
38、时:是。鹰扬:如鹰飞扬,形容英勇无畏。
39、凉:辅佐。
40、肆伐:迅速进击。
41、会朝:一朝。句意为一朝而天下清明。
【译文】
文王明德四海扬,神灵赫赫天上显。天命确实难相信,国王也不是容易当的。上帝有意王殷纣,使他却又失四方。
挚国任家二姑娘,从那遥远的殷商,嫁到我们周国来,到京都来当新娘。她和王季成双配对,专做好事美名扬。太任怀孕降吉祥,生下这个周文王。
就是这个周文王,严谨认真很善良。知道怎么顺应上天,招来幸福无限量。他的德行真不坏,各国归附民所望。
上天监视看下方,文王已经得天命。文王即位初年间,上天给他配新娘。新娘在洽水北住,就在莘国渭水旁。文王将要行婚礼,有位好姑娘在大国。
大国有位好姑娘,好比天上仙女样,定下聘礼真吉祥,文王亲自到渭水旁迎接。联结木船当桥梁,婚礼显耀真辉煌。
上天有命令给下方,命令这个周文王,周国京师建家邦。有位好姑娘在莘国,她是长女嫁周邦,婚后生下周武王。天保佑天命所属,让他出兵伐殷商。
殷商派出军队来,军旗密密树林样。武王在牧野誓师:“我周兴起军心壮,上帝监视看你们,休怀二心要争光!”
战场在广阔的牧野上,檀木兵车亮堂堂,威武雄壮四匹马。三军统帅师尚父,好像雄鹰在飞扬。协助武王带军队,指挥三军攻打殷商,一朝开创新气象!
【翻译】
文王明德四海扬,赫赫神灵显天上。天命确实难相信,国王也真不易当。上帝有意王殷纣,却又使他失四方。
挚国任家二姑娘,从那遥远的殷商,嫁到我们周国来,来到京都做新娘。她跟王季配成双,专做好事美名扬。
太任怀孕降吉降,生下这个周文王。就是这个周文王,小心谨慎很善良。明白怎样侍上帝,招来幸福无限量。他的德行真不坏,各国归附民所望。
上天监视看下方,天命已经属文王。文王即位初年间,上天给他配新娘。新娘住在洽水北,就在莘国渭水旁。
文王将要行婚礼,大国有位好姑娘。大国有位好姑娘,好比天上仙女样。定下聘礼真吉祥,文王亲迎渭水旁。联结木船当桥梁,婚礼显耀真辉煌。
上天有命示下方,命令这个周文王,周国京师建家邦。莘国有位好姑娘,她是长女嫁周邦,婚后生下周武王。天命所属天保佑,让他出兵伐殷商。
殷商派出军队来,军旗密密树林样。武王誓师在牧野:“我周兴起军心壮,上帝监视看你们,休怀二心要争光!”
广阔牧野作战场,檀木兵车亮堂堂,四马威武又雄壮。三军统帅师尚父,好像雄鹰在飞扬。协助武王带军队,指挥三军击殷商,一朝开创新气象!
(程俊英 译)
【赏析1】
本诗叙述王季与大任、文王与大姒配偶天成,以及武王伐纣,代商而有天下的史实。它与《生民》《緜》《公刘》和《皇矣》同为周民族的史诗。这五篇史诗从周民族祖先的诞生写起,中经业绩的开创和发展,直到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天下清明,比较全面、概括地反映了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周人的社会历史生活。
史诗产生在一个民族由野蛮向文明迈进的历史时期,是人类童年和艺术尚不发达阶段的产物。由于这五篇史诗在时间上跨度很长(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所写故事的时间跨度都只有十几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两个阶段,所以在观念和内容上彼此差别很大。如果将它们按时间顺序加以排列,便可发现神话内容和原始宗教观念越来越淡泊,而宗教(人为宗教)内容和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则越来越明显。《生民》和《公刘》虽然也渗透着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却十分鲜明地保留着作为原始文学的神话的重要特征。所写的后稷和公刘不同于后来剥削阶级所供奉的尊神,而是对于民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伟大英雄。他们的事迹实际上是反映了全体氏族成员的才能、智慧和英雄品质,此外,诗中洋溢着征服自然的信心、对于劳动的热爱以及乐观主义精神,这些都是人类童年艺术的重要特征。在另外三篇史诗即《緜》《皇矣》和《大明》中,虽然也还程度不等地保留着这种特征,但更多的却是宣扬天命德化和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神威,因而具有明显的说教特色。
本诗共八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写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灭商是上帝意志,此为全诗思想总纲;第二部分包括二至六章,写王季、文王行德事、拒邪僻,天赐美满婚姻;第三部分包括七至八章,写牧野之战,推翻商朝。全诗突出体现了周人的哲学、宗教思想。周人灭商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吸取了商人的教训,总结出一套宗教、政治、道德互济互补的统治思想:一方面宣扬上帝、天命,肯定周人代商是上天的意志,迫使殷人贵族和广大奴隶臣服;另一方面又强调进德修业,防止行为浩荡,注意“保民”,缓和阶级矛盾。这种君权神授、代天行治、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成为贯串全诗的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不过,由于当时周人奴隶主阶级尚处于上升的历史发展阶段,推翻商纣的残暴统治符合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因而此诗虽然打着奴隶主阶级的思想烙印,但仍不能掩盖其历史进步性。
诗歌开头“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是周人借上帝之口宣判殷商统治行将就木,主宰天下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周人头上。挚国本是殷商属国,但它的姑娘却不适其宗主,而“来嫁于周,曰嫔于京”。文王出生更是“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天下归附。看来,殷商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众叛亲离,周人取而代之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才有后边武王“燮伐大商”,商朝顷刻土崩瓦解,一朝天下清明的历史结局。诗歌叙述周民族由弱小到强大的发展过程虽然比较隐含和简括,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不可抑制的民族激情,那就是朝气蓬勃的活力,锐不可当的进取精神,以及对于民族业绩、民族命运的自豪和信心。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上帝的神秘阴影下进行的。如果拨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宗教迷雾,还是不难看出其真率、自然的气质的。应当指出的是,就利用宗教伪装而言,它也不像后代郊庙文学那样的矫饰和造作,而带有直言不讳的朴拙特点。
本诗所写的历史时期(自王季至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是周民族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包括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仅《史记·周本纪》所记就有:王季时诸侯归顺,文王礼贤下士,与伯夷、叔齐的关系,幽禁羑里推演周易,遇赦后伐犬戎、密须,攻耆国、邗和崇侯虎以及武王伐纣。但是,此诗对于这诸多内容一律略而不记,而只写了两件事:一是王季、文王敬天行德和美满婚姻,一是武王伐纣、天下清明。从篇幅看,前者的比重尤大。这是因为此诗不是一般地写婚姻,而是通过婚姻宣扬天意,突出他们“维德之行”,此其一。其二,周人认为夫妻之道为“王化之基”,他们代商而有天下,与王季、文王符合天意的婚姻有直接关系。“盖周家奕世积功累仁,人悉知之。所奇者,历代夫妇皆有盛德以相辅助,并生圣嗣,所以为异。使非‘天作之合’,何能圣配相承不爽若是?故诗人命意,即从此着笔,历叙其昏媾天成,有非人力所能为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方氏的话道出了此诗剪裁、立意的特点与周人哲学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
此诗后二章关于战争的描写极有特色。它形象而逼真地再现了牧野之战的巨大场面和威武雄壮的军容。浑雄壮观,神采飞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它从交战双方分头布墨。先写敌人:“殷商之旅,其会如林。”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写出殷人兵多将广、气势汹汹的特点。用墨不多,但十分传神。这样写敌人不仅是为自己的胜利作有力的铺垫,更重要的是为周人临战前的誓师提供一个紧张森严的环境。试想,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敌人发出讨伐暴君的誓词,岂不更能有力地表现出誓死杀敌、夺取胜利的决心,更加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周人发起冲锋,两军交战是一个十分壮观的战斗场面,头绪繁多而难于驾驭,诗人运用以少胜多的原则,只选取那些富于特征并能诱发人的想象的事物加以点染,以便读者自己去补充和丰富诗人留下的空白。同时诗人对于两军采用了不同的写法:如果说对商军陈容采用静态描写的话,那么,对周军则采用了动态描写。商军数量虽多,但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而诗人又要以它为周军的胜利作铺垫,故宜从静态写其外观。周军人数虽少,但士气旺盛,一往无前,故宜从动态写其进军。“牧野洋洋”写战场之广和声势之大,“檀车煌煌”状军车之坚和军容之威,“驷騵彭彭”形战马之壮和冲锋之猛。寥寥数语足以使人想象出千军万马奋勇争先、刀光剑影闪烁而过的战斗情景。尤其突出的是,在激烈厮杀的浩大场面中特别写了周军将领太师姜尚。他雄姿英发,勇猛无畏,如同雄鹰一样指挥大军向敌人进击。这一笔如同广阔背景上的一个局部特写镜头,给人以十分强烈的印象。
所以,从总体来看,对于这场战争的描写可谓有声有色,有虚有实;有整体的鸟瞰,有局部的特写,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它的各个不同的侧面。
在描写激烈的战斗之后,诗歌以“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结尾。这样写使人有驱散乌云、重见天日之感,从而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武王伐纣的赞美。从艺术效果看,由于戛然而止,使人回味无穷,更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
(赵沛霖)
【赏析2】
这是六首周王朝开国史诗的最末一篇。诗歌从文王父母的结婚生子叙起,到文王之子武王牧野决战胜利灭商为止,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壮阔。
诗歌的结构极为严整,体现了诗作裁剪安排的精密匠心。诗以王命不常、维德是辅的思想观念统领全篇,所以成为全诗的第一章,即是关于“天难忱斯”,殷商兴亡皆由天意的论议。以下七章,诗歌紧紧围绕“天命”、“修德”这一思想轴心,依照周部族发展强大的史实轨迹循序写来,却又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详略有节,重点鲜明突出。本诗重点在于颂赞周代建国六位伟大人物中,最后完成克商立国大功的周武王。但武王是有他的父亲周文王的奠定才得以建功立业。诗人的叙述,采取了枝脉伸延的方法,一直上溯到文王父母王季、太任的“维德之行”。这就是第二章的内容。而从第三章开始,诗歌的叙写变得更为细腻,对周文王品行以及“天作之合”的婚配状况,作了详尽如生的描写。在周人的传说中,文王的母亲太任和武王之母太姒,是两位有名的贤德后妃,她们的伟大功绩就在于生育了文武两代圣王:“太任之行,端壹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敷言。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太姒号曰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内。”(刘向《列女传》)诗人在这首歌颂民族伟人的长诗里兼颂了这两位女性,对他的构思意图,清人范家相在《诗沈》中作了精辟阐释:“自首章以下,接言太任太姒者,唯圣父圣母乃生圣子。有是圣德,又有是圣配。妃配之际,生民之始,莫非天也。”很好地揭示出了体现在诗歌中与天命观相匹配的宗法血统观念。
诗的最后两章可说是本诗最显艺术功力的重点章。在我国古史中流传着对牧野之战具体情况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据司马迁《史记》所载,武王率兵车四千乘,陈师牧野,纣师虽众皆无战心,纷纷倒戈,武王取得伐纣的胜利是兵不血刃。另一种则是伪古文《尚书·武成》篇和《孟子·尽心下》篇中所说的,这场战争死伤无数,“血流漂杵”。本诗显然是以征服者的豪壮之情,气贯长虹地对这场战争作了回顾性的再现。
这首诗一共八章,奇数章每章六句,偶数章每章八句,相间编排。偶数章的末句与奇数章的首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诗经·大雅·大明》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