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颂·访落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

於乎悠哉!

朕未有艾。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

绍庭上下,陟降厥家。

休矣皇考!

以保明其身。

【注释】

(1)访:谋划。落:开始。止:语尾助词。(2)率:遵循。时:通“是”。昭考:指武王。(3)悠:遥远。(4)朕:我。艾:阅历。(5)将:帮助。就:接近,靠拢。之:指武王之道。(6)犹:同“猷”,图谋。判涣:大。(7)维:发语词。(8)多难(nàn):指遭父武王之丧及管叔、蔡叔、武庚叛乱和淮夷之难。(9)绍:继承。庭:直道。(10)陟降:升降、任免官吏。(11)休:息。皇考:指武王。(12)保明:保佑。其身:成王之身。

《诗经·周颂·访落》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译文】

当初我即位就设想,追随我英明的父王。啊!聪明才智的父亲呀,我缺乏经验哪能跟上他。

努力呀,靠拢他,继承国家大事,努力奋斗。我这幼稚的小子,家里发生许多祸事快要承担不了了。

继承直道施行于上下,一举一动不曾离开家。美好啊,我的父王,他能平安又清明。

【翻译】

即位伊始须谋划,遵循武王道不差。

唉呀,太远啦!

我没有阅历难及他。

帮助我,接近它。

哪些大事应先抓?

可怜我这笨小子,家国多难真可怕。

继承正道行上下,任免群臣保国家。

父王,安息吧!

保佑皇儿身发达。

【赏析1】

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后期,周武王驾崩,年幼的成王登上王位。即位之初,他率领群臣朝告武王庙,并和大臣们商议国政。本诗就是咏叹的这一件事。

全诗十二句,每两句自成一段。

首两句涵盖全篇,点出“访落”的主题。“访落”是“访于落”的缩略语,在即位之初谋划国政,是新君首要关心的议题。“率时昭考”中的“时”通“是”,《毛传》即如此解,从语法上讲,是“以昭考之是为是”的意思;换言之,即遵循武王之道,这是成王既定的施政纲领和治国方针。

次二句“於乎悠哉,朕未有艾”,是成王对自己施政实力的估价。武王之道高远广大,而自己年幼无知,缺乏施政经验和阅历。“於乎悠哉”以咏叹的语调出之,恰切地表现了成王感到任重道远、前程渺茫的心境。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二句,是成王对大臣辅弼的企盼。帮助我靠拢武王之道,既体现了成王的决心,又表现了对大臣的信赖。“国须大臣立丕构”(司马光语),大臣是国家的基础、栋梁,成王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下句“继犹判涣”,就是今天所说“抓纲治国”。即位之初,百事待兴,什么是最主要的、最能带动全局的事呢?纲举才能目张,否则难免治丝愈纷,理不出头绪。考虑到这一点,说明成王虽然年轻,但自幼生长在宫掖,耳濡目染,已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两句上承三、四句,成王进一步向大臣摊明国家当前面临的政治情势,并表明自己年幼无知,难以承担起家国重任。史载成王即位之初,武庚、管叔、蔡叔与东方夷族反周。叔周公旦摄政,率兵东征,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二年(一作三年)平定。孔颖达等人据此认定,诗中所写情事,当在周公摄政之前后,是很有道理的。

“绍庭上下,陟降其家”两句上承五、六句,是大臣们提出的治国之纲。大臣们认为应该像武王继承文王之道一样,将祖宗之法施行于朝廷上下;而当前首要的大事是选贤任能,罢免庸俗无能之辈,推举英杰之士来整理朝纲,保卫家园。这是简洁明了、无比正确的主张。当今一位伟人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果把继承武王之道作为成王的政治路线,那么,选贤任能便是他应该奉行的干部政策。或许,其叔周公旦便是在这样的君臣集会之后,成为摄政王的吧?

末尾“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两句与首二句呼应,点出告庙之意,以成王向武王祷告,祈求保佑自己作为结束。“休”字在《诗经》里有“美好”意,也有“休息”意(如“汉有乔木,不可休思”之“休”便当作“休息”解)。此诗立意不在颂扬武王,而在祈灵护佑,表明遵循武王之道、抓纲治国的决心,所以我把“休”译作“安息”。“其”字在上古既可作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作第一人称代词,我以为在这里应指代成王自身。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含意,全句意思豁然贯通,怡然理顺,成王祈求父王保佑的情态也就可以想象了。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此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章法错落,结构谨严。三、四句下接七、八句,五、六句下接九、十句,首尾四句遥相呼应,把全诗六段结合成一个浑圆的整体。体现出当时叙事诗写作的艺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诗的作者,有人说是成王自作,有人说是太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代成王立言。我以为诗是谁作的无关紧要,只要诗篇真实而恰切地传达出年幼的成王即位之初的心境,便成为上乘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访落》一诗无论是作为艺术,还是作为史料、作为政治教科书,它都具有一定价值。

(詹杭伦)

【赏析2】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发兵讨伐商纣,一举灭商。按惯例必须保存商祭祀。武王封纣子武庚为诸侯,分商地为三部,命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各据一部,监视武庚,称为“三监”。武王灭商后两年病逝。其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当时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中,但是这个时候周朝统一天下时间并不长,国家大事又多又杂,百业待兴。再加上各国诸侯尚并没有完全归服于周。基于这些原因,武王同母弟周公决定摄王位,暂时代替小皇帝行使国政大权。管叔、蔡叔、霍叔等疑忌周公,在王位继承权上引起周朝内部的不和。武庚乘机勾结东方旧属国及淮夷等起兵反周,三叔造谣周公伙同武庚谋害成王,于是发动了“三监之变”。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攻灭奄等十七国。从此,列国诸侯咸服宗周。周公执政七年,成王长大了一些,周公就还政于他。《访落》诗中有言:“未堪家多难”。所谓“家多难”,指的就是武王丧亡,三监之变。则知此诗当作于周公东征前后。

此诗与前篇《闵予小子》,后篇《敬之》、《小毖》诸篇意旨相同,写的都是周成王初即位、在武王庙祭祖时,表示延访群臣、追念皇考盛德、继承其道的意思。诗仅一章,十二句。首二句揭明题旨:延访群臣,属望昭考。三至六句,铺写素志,展望宏图。七至十句,反思家国得失,申述承继先王法度刻不容缓。结末二句以保身收住,仍归结为祈祷皇考。

《周颂》共三十一篇。从体制看,它是周王朝的庙堂音乐,用于祭祀祖先和神明。从内容看,多为歌颂祖先功德和祈年佑福。从形式看,与《风》《雅》相较,区别明显:《风》《雅》皆分章,且后章句法多复叠前章,《颂》多不分章,不叠句;《风》《雅)有韵,《颂》诗多无韵。颂诗这些特点,都可以从《访落》中体现出来。

首先,它塑造了一位锐意进取、继承祖先皇业的幼主形象。周成王即位之时,尚在襁褓中,至告庙祭祖也仅是个七岁的孩子。他虽然还很小,但志向不凡。刚一即位,就告祭祖庙,延访群臣,咨询政事,商议国策,共图大计,体现了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美德。他从“三监之变”、事发萧墙的“家多难”中,及时吸取教训,采取对策,意识到举贤用人与建立赏罚奖惩制度的重要,“绍庭上下,陟降厥家”,强调必须承继周家法度,发扬光大“文武之道”。成王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胸怀,之后的“成康之治”也就是可以预测的事情了。

诗言“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闵予小子》有言“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小毖》重言曰:“未堪家多难”。“家多难”三字却包含了许多丰富的历史内容。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黄山云:“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成王即吉,甫逾二年也。《尚书大传》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东征三年,践奄而后归。’与《豳诗》说合。三监之变,公亲致刑焉,骨肉摧残,正成王所谓‘家难’也。访落之时,公既未归,难犹未已,惟其不堪多难,故访群臣而谋之。”言少意丰,概括无遗。若借用论画,确实给人有“尺幅千里”之感。

婉转曲折,饱含情思。这是一首即政告庙诗,亦是一篇庄严肃穆的就职誓词,也是一曲剖白心迹的歌唱。首二句发端,总叙诗旨;中八句就职誓言,意为两层,曲尽有致。前四句“一往追维皇皇如有所求而弗获之心”毕现。对于兴国富民的责任成王义无返顾,但毕竟年少,成王担心自己年轻,缺乏阅历,难以取得众人的信任。“所谓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方玉润《诗经原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慕道心切之情。故姚际恒评曰:“多少婉转曲折。”后四句再次强调自己年幼无知,以致力量内耗,禁受不住家国多难的打击。所谓“忽觉熏蒿凄怆,若或见之,则又孝思之感动不能自已”,内心世界之表白昭然若揭,使人有亲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而“於乎悠哉”、“休矣皇考”这些虚词的运用,更增强了感情的抒发,字里行间,充满感情。

文章标题:《诗经·周颂·访落》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083.html

上一篇:《诗经·周颂·闵予小子》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下一篇:《诗经·周颂·敬之》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