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颂·良耜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或来瞻女,载筐及筥。

其饟伊黍,其笠伊纠。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以开百室,百室盈止。

妇子宁止。

杀时犉牡,有捄其角。

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注释】

(1)畟(cè)畟:耜深耕入土貌。一说锋利。(2)女:同“汝”,对耕者言。(3)筥(jǔ):圆竹筐。(4)饟(xiǎng):用酒食待人。(5)纠:绳结缠绕之状。(6)镈(bó):除草农具。赵(diào):刺也,言扒地除草。(7)薅(hāo):除草。荼:指陆生草。蓼:水草。(8)挃(zhì)挃:收割庄稼的声音。(9)此:密。栉:梳篦总名。(10)犉(rún):身长七尺之牛。一说,黄牛黑嘴者。(11)捄(qiú):通作“觩”,兽角曲而长貌。(12)似:通“嗣”,继续。(13)古之人:指先祖。

《诗经·周颂·良耜》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译文】

犁头雪亮又锋利,先耕南亩那块地。各种各样的种子撒下去,颗颗粒粒含生气。

那边有人来看你,背着方筐挎着荥,送来米饭还冒着热气。头戴草编圆斗笠,人们齐心协力挥锄翻土,除去杂草清田畦。

杂草腐烂在田里,庄稼长得更茂密。手中挥舞的镰刀刷刷作响,场上粮食如山积。粮垛高高像城墙,栉比鳞次又多又密,大小仓库都开启。

仓库全部都装满,老婆孩子都放心了。杀了那头大公牛,双角弯弯美无比。用来祭祀社稷神,前人传统后人继。

【翻译】

犁头嚓嚓入土,南田初耕正忙。

播下各类禾谷,种子生机内藏。

有人前来看望,手提圆筥方筐。

送来黄粱米饭,斗笠草绳缠绕,锄具犁地真快,薅除水陆杂草。

杂草全部腐烂,黍子稷子并茂。

刷刷割谷收获。

谷垛堆积高高。

堆高真像城墙,密排恰如梳爪。

打开仓门百间,间间粮食装满。

妻儿方才得安。

宰牛摆上祭坛,牛角向上弯弯。

祭礼由来久远,自古代代相传。

【赏析1】

这是周王在收之后,为答谢社稷神佑举行祭祀的乐歌。与《载芟》可称“姊妹篇”。

内容分三层:前十二句,写耕种耘作,锄,为第一层。“畟畟良耜”,起句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也使人联想到犁头入土的状貌,很有春耕繁忙气氛。“播厥百谷”,更上应首句,将耕种农事,顺次展开。“或来瞻女”以下四句,则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农妇野田送饭图:春耕时节,于平原旷野之上,农妇们手提饭篮,头戴斗笠,来到田间地头,看到农夫们还在紧张地劳作,篮内饭食飘散出喷喷的香气,活现出劳动妇女的情态,增强了诗中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接下说草朽苗旺,既歌咏出劳动的成果,又预示了未来的丰收,为后边叙写丰收,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由“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主要铺叙丰收景象。与《载芟》不同的是,《载芟》是“春藉田而祈社稷也”,对丰收之景,只是希望,是憧憬,因而写得较抽象,只说“万亿及秭”,虚张其多而已。而《良耜》则是秋收后的报祭,不但经历了一年的辛劳,也见着了丰收的硕果,所以,写丰收具体可感:一方面极力摹写粮垛之高,排列之密,“如墉”“如栉”;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刻画出“百室盈止”的收粮入仓的情景,渲染了丰收,也叙写了收获的过程:收割、累垛、入仓。“妇子宁止”一句,显示出经过一年的辛苦,劳动到此暂告消歇,暗含对劳动者含辛茹苦的同情。全诗到此,是顿错,是总结,是叙事,又寄寓感情。

最后四句诗,是第三层意思,主要写祭祀。虽然仅十六个字,却把祭祀的过程简要完备地叙述得清清楚楚:杀上一条大公牛,摆上祭坛,并按自古流传的礼节,做完一道道仪式。概括性极强。

本诗作为秋报赛祭祀的乐歌,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劳动的歌颂和丰收的欢欣。虽然歌唱时一年农事已毕,但在欢快的气氛中,重温劳动的过程,回忆田园的乐趣,再现丰收的欢欣,充分传达出当时劳动者勤劳、乐观、友善的美好品格。

在艺术上,本诗最突出的特点是白描手法的运用和叙事的层次清晰。从全诗看,除末尾有几句祭祀的祈祷语外,其余部分都是用白描手法直叙劳动生活,而且极有层次。春耕、夏耘、秋获、冬祭,层层铺写,繁而有序,有条不紊。不但开首四句,先耕后播,极合事理;而且农妇送饭田间,也是先看到人,再写提筐挽筥,进而写筐筥里的饭食,看到头戴的草编斗笠,由远及近,既合视觉规律,又合事理特点。总之,全诗注重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和事理的本来逻辑,叙写事物,给人以清晰、鲜明之感,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王志民)

【赏析2】

这是周王在秋收以后祭祀土谷神灵的乐歌。《诗序》说:“良耜,秋报社稷也。”此说甚是,因为诗中从耕田写到播种,又从锄地写到收获,还从丰年写到祭祀社稷。诗意与《丰年》相似,可以理解为也是百谷报成之际所作的歌。清人魏源认为,本诗为“周公西都之颂,在先后归镐京之日,及陈《七月》、《无逸》(《尚书》)之时。故诗中屡称成王尊号,在制作已成之后”(转引自《诗经直解》)。

不管此诗是否周公所作,但诗为西周前期之作是可以肯定的,反映了西周前期作为发达的农业国的经济状况。西周成、康之时,农业与工商业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住在田野小邑的农夫,称为野人;住在大邑的工商业者,称为国人。由于工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达。金属的耜在农业上已经广泛使用,远胜于刀耕火种时代。农业是受自然制约的,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便有敬天保民的思想,在丰收之后定要祭祀土谷之神。这就是在享受丰年之乐时,希望通过祭祀使这种状态能继续保持。日本学者佐野袈裟美说得好:“《良耜》篇也表示着奴隶农业劳动盛行的光景……被收缴去的收获物,满满堆在仓里,成为征服者的一族或者其中的贵族集团的东西。这贵族集团中的女子们看见收获物堆满在自己的房子里是非常快活的。而且希望这种状况能够永久地继续下去。他们就献牺牲于祖先,从事祭祀,大大祝贺。”(《中国历史教程》)这段分析已经概括全诗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西周前期的社会面貌。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至“黍稷茂止”,是写耕耘。《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稷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莄(耕)。”由此得出,开始用牛耕田可追述到西周之前,让牛拉着锋利的“良耜”,自然是提高了生产力。耕好田之后,就开始“播厥百谷”,牛耕过的土地既深又均匀,种子播下去就生长得很兴旺(即“实函斯活”)。

有人在田里耕种,有的用筐筥送来饭食,原野上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劳动时,带着草编的斗笠,手扶犁把,口喝耕牛,在辛勤地耕田。这形象就像是一幅古代牛拉犁耕种的壁画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

除了犁田,还要锄草,那些荼、蓼等杂草,是必须锄掉的,锄了还让它烂在田里做肥料,以便黍、稷等庄稼长得茂盛。由耕到种,由种到管,整个生产过程都叙述得非常详细,这对我们了解古代农业的生产情况有很大的帮助。西周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朝代,观其生产能力的发展水平,就可由一斑而窥全豹。

第二段,从“获之挃挃”至“妇子宁止”,是写收获。上面说了耕种和管理之勤,虽不能说是精耕细作,但也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具相当规模。这种仔细的耕耘使收获更加丰厚。承接上文,本段的诗笔,是着力渲染粮食丰收的景象。

“获之挃挃”,是从积谷之声写的;“积之栗栗”,是从积谷之形写的。粮食哗哗地装进仓里,而且越堆越高,让人感觉就像小山一样。有声有色的丰收之乐,自然蕴于形声之中,真是明白如画,而蕴意无穷。在古代社会里,民以食为天,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粮食,就像有了一切。所以,在这样细致的描写之后还是觉得不够完整,作者进一步写道:“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粮像高墙一样,而且排列密密麻麻,像梳篦一样整齐。

朱熹说:“百室,一族之人也。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族人辈作相助,故同时入谷也。”(《诗集传》)“以开百室”句,即为“一族之人”的百间仓房,而“同时入谷”的情况。大家的仓库粮食堆满了,真是喜在眉头,笑在心里,每人的心里都乐滋滋的,特别是妇女儿童,尤其不能压抑自己的感情,老百姓一年的生活都有了指望,丰收美景使人心花怒放。

第三段,从“杀时犉牡”至结尾,是写祭祀。古代科学知识贫乏,人们普遍存在迷信思想,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家庭小事,都取决于神灵,整个社会几乎都被神权控制着。祀神祈福,成了国家大政。

周人创国,骤遇丰年,国人为之狂喜,曾祀祖妣,遍及天地群神,特歌《丰年》之词,期望“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丰年》)。其后习为常例,春夏秋冬,四时皆祭。此诗是说秋收之后的祭祀,仪式颇为讲究,是“杀时犉牡,有捄其角”,即“是王者以太牢祭也”(姚际恒《诗经通论》)。

“社稷太牢,独云牛者;牛,三牲为大,故特言之。”(方玉润《诗经原始》)王者之祭是全国性的大祭,一定要用大的牲畜,以血祭社稷之神,是“续古之人”以奉祭祀。最后二句是说,自周代先祖开始,世世代代皆行此祭典,本诗亦是继承古人的传统,照例举行大祭,正是所谓“大割祠于公社”,“乃祈来年于天宗”(《月令》),希望获取永久的幸福。

本诗虽为一气贯穿的统叙,但写得却极有层次。先写耕作过程,再写丰收景象,最后写祭神求福,层层深入,而且首尾互相照应,读起来似乎有密不通风的感觉。

此外,诗句多形象描写,显得生动而又鲜明。如写“良耜”,以“畟畟”形容,犁头尖锐锋利的形象,立刻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再如,“实函斯活”一句,写得极为细致。宋人王质说:“此非习知田野,深探物情,不能道此语也。”(《诗总闻》)其他如写“荼蓼”,说它“朽止”;写“黍稷”,说它“茂止”;写“百室”,说它“盈止”;写“妇子”,说“宁止”,都有形象思维的情趣,甚至牛的“其角”,还说它是“有捄”,也是以形象置于人前。还有,诗中所用的比喻,也非常合适。如“其崇如墉,其比如栉”,都是合乎现实的天然喻词,亦有以通俗为美的意味。

文章标题:《诗经·周颂·良耜》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087.html

上一篇:《诗经·周颂·载芟》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下一篇:《诗经·周颂·丝衣》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