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商颂·长发
濬哲维商,长发其祥。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
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
率履不越,遂视既发。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
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
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
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苞有三蘖,莫遂莫达。
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
允也天子,降予卿士。
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注释】
(1)濬(jùn)哲:深邃的智慧。维:是。商:指商的始祖契(xiè)。(2)长:经常。发:发现。(3)芒芒:广大貌。(4)敷:治。方:四方。(5)外大国:即夏朝统治区域以外。大国,指夏。(6)幅陨:即幅员,疆域。长:广大。(7)有娀(sōng):古国名,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将:大。(8)帝:上帝。立子:立有娀氏之女简狄为高辛氏(帝喾)之妃。商:指契。简狄生契(帝喾之幼子),舜时契助禹治水有功,任为司徒,封于商,故以生契为生商。(9)玄王:称商之始祖契。《郑笺》:“承黑帝而立子,故谓契为玄王。”一说因其母吞玄鸟卵有孕,故名。参阅《玄鸟》。桓:桓桓,威武貌。拨:《韩诗》作“发”,明也。(10)受:接受。指小国归附,玄王受之。达:通,指契能通其教令于民。(11)履:借为“礼”。(12)截:整齐。此处有“划一”“统一”之义。(13)齐:齐一,齐同。此言至汤王而大业成,与天命相合。(14)“汤降”二句:《疏》:“汤之下士尊贤甚疾而不迟也,其圣明恭敬之德日升而不退也。”跻(jī):升。(15)昭:明。假:读作“嘏”,告。(16)祗(zhī):敬。(17)式:榜样。九围:九域,九州。(18)小球大球:小法大法。《经义述闻》:“球、共,皆法也。球读为捄,共读为拱。”(19)下国:指诸侯国。缀旒(liú):表率。(20)何:通“荷”,蒙受。休:本指美善、喜庆,此处引申为福佑。(21)优优:和适,宽裕。(22)骏厖(máng):覆庇。(23)龙:通“宠”。(24)戁(nǎn)、竦:惧。(25)武王:见《玄鸟》注。载旆(pèi):大旗插车上,指出兵伐桀。(26)曷:通“遏”,止。(27)苞:树之本,喻夏桀。蘖:树之枝。三蘖:喻韦、顾、昆吾三国。(28)遂、达:草木生长。莫遂莫达:喻三国不能复兴。(29)九有:见《玄鸟》注。(30)韦:亦名豕韦,彭娃,故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己姓,故址在今山东范县东南顾城。均系夏的盟国,后为商汤所灭。(31)昆吾:己姓,初封地在今河南濮阳县,后迁于旧许(在今河南许昌县);夏的盟国,后为商汤所灭。夏桀: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荒淫暴虐,后为商汤所灭。(32)中叶:中世,指汤之时。(33)震:威严。业:大。(34)实:通“寔”,是。阿衡:商代官名,指伊尹。(35)左右:读为“佐佑”,帮助,辅翼。
【译文】
商朝世世有明王,上天常常示吉祥。远古洪水白茫茫,大禹治水平定了四方。扩大夏朝的土地拓封疆,国土从此又宽又广。有恃氏国也兴旺,简狄为妃生玄王。
商契威武又英明,受封小国令能行,受封的大国也能按令行事。遵循礼制不越轨,遍加视察促实行。契孙相土真威武,海外诸侯齐听命。
不要违抗上天的意思,一代一代的奉行直至成汤。汤王降生正当时,明慧谨慎日向上。虔诚祈祷久不息,对上天是无限崇敬,帝命九州齐效汤。接受上天大小法,表率诸侯作典范。
蒙天之赐美名传,不相争也不急躁,不强硬也不柔软,施行政令很宽和,百样福禄像山一样多。接受上天的各种法律法规,各国诸侯受庇蒙。蒙天赐与我荣宠,大施神威奏战功。不震惊也不摇动,不胆怯也不惶恐。
百样福禄都聚拢。汤王出兵伐夏后,手里拿着锋利的大斧,就像烈火在熊熊燃烧,谁敢阻挡我去路和我斗。一棵树干三个杈,没有一株枝叶稠。征服九州完成统一大业。诛韦灭顾扫敌寇,昆吾夏桀也不留。
从前中期国兴旺,威力强大震四方。汤为天子诚又信,卿士贤明从天而降。贤明卿士是阿衡,是他辅佐商汤王。
【翻译】
有深谋大智的是商王,上天常常示吉祥。
远古之时洪水茫茫,大禹治水定四方。
扩大夏朝拓封疆,幅员从此宽又广。
有娀之国正兴旺,帝立其子生契建商。
玄王威武又英明,小国归附能行令,大国归附令能行。
遵循礼法不越轨,遍加视察教令尽行。
契孙相土真威武,四海之外齐归顺。
上帝之命不违抗,功业与天命相合至于成汤。
汤王礼贤下士不怠慢,圣明恭敬之德天天向上。
虔诚祈祷久久不息,无限崇敬尊上苍,上帝命成汤做九州的榜样。
将那大小法制承受,作表率于下国诸侯,承蒙上天的福佑。
不争逐也不急躁,不太刚也不太柔,施行政令很宽和,百种福禄都聚拢。
将那大小法制承受,施庇荫于下国诸侯,承蒙上天的荣宠。
施展他的英勇,不震惊也不动摇,不胆怯也不惶恐,百种福禄都汇总。
武王出兵伐夏桀,威武勇猛地手持斧钺,好像大火一样地猛烈,没有谁敢来阻截。
一棵树干三个杈,它已不能再长枝叶。
征服九州成一统,已经打败韦国和顾国,又将昆吾和夏桀消灭。
从前在中期的殷商,既有威力大又强。
成汤是诚信的天子,贤良的卿士从天而降。
就是那伊尹阿衡,是他辅佐了商汤王。
【赏析1】
此诗历来众说纷纭。《毛诗序》云:“《长发》,大褅也。”《礼记·大传》说:“礼,不王不褅。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可见禘祭范围较大,故设祭者的“远祖”“先君”等均及于祭。一说大禘和袷祭并无区别,合祭群庙谓之袷,此诗所述者众,可以证明“大禘”就是“袷祭”。现代研究者或以为叙述殷商的起源,并无祭祀意味,疑为祝颂之诗。
从内容上看,诗中歌颂商统治者的祖先契、契孙相土、建立商朝的成汤及其伊尹。虽涉及商之始祖契,进而推寻契所自出者有娀氏之女,而言娀女即言帝喾也,但并非重点所在,重点在于祭先祖成汤。因此,当是殷商后人(一说实指宋君)大享成汤,以其相伊尹从祀之乐歌。为何以功臣伊尹从祀?《毛诗序》言大禘,即郊祭之禘。郊禘皆得以功臣从祀。因此说大禘,无妨于说诗禘成汤,诗末祭及伊尹。
全诗七章,写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二章为一段,叙述汤的祖先契、相土的奠定国基;三至六章为一段,重点写成汤受命有天下和伐桀的功绩;卒章为一段,叙及伊尹相汤。由此结构可见,诗为大享成汤之乐歌明矣。
先看第一段,推本汤之有天下,在于祖先契、相土的奠基。第一章重在写契,第二章由契过渡到写相土。写始祖契的诞生,言“帝立子生商”,仍是用了“有娀方将”之时,“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传说(详见《玄鸟》),即天帝的旨意使其降临人间。在殷商,上帝是绝对权威,事事取决于鬼神,处处得到上帝的佑护,故开宗明义第一章言“濬哲维商,长发其祥”。那么,契出生后是如何得到上帝的佑护而建商的呢?于是写了夏禹治水的传说。契正是在助禹治水中因有功而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后封于商,从此立国的。接着第二章写契的治国。先总说“玄王桓拨”,然后分两层加以说明:一层“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言其能接受小国大国的归附,并施教于民;二层“率履不越,遂视既发”,言其能遵循礼法,并使教令尽行。这样,就从契的“立国”写到“治国”,既歌颂了开国先王的勤政,又寄寓着对后王、后人的劝勉之意。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后人相土来。相土是契之孙,汤之十一世祖,他能法先王之德,绳其祖武,而益惩其雄心,故“海外有截”。传说他是马车的发明者,征伐海外,当时商族势力已扩展到渤海一带。诗至此,从尊祖和敬天两方面写来,说明了商之立国在于先祖之功,而先祖立国之功又在于秉承天意而来。
第二段转入主题,以四章的篇幅着重写成汤的业绩的四个方面。(一)第三章承上言契与相土之后以至于成汤,乃得受天命而抚有九州。其中“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具体写其德行以表现他的勤政。“汤降不迟”称道成汤的重视“用贤”(与末章的以伊尹为相相呼应)。“圣敬日跻”赞扬成汤的注重“明德”。而这些又都与他依靠天命来进行统治分不开,故言“昭假迟迟,上帝是祗”。也正因此,把自己抚有九州的业绩归功于上帝的命令,是他“帝命不违”,才得“至于汤齐”的。(二)第四章直承第二章治国施教而来,言成汤继先王之业,必循先王之法,接纳归服的下国而“敷政优优”,此对弱小者之道也。其中“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极言其“仁德”之心、“优优”之状。《新序·杂事》载成汤“网开三面”的佳话后说,“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可为旁证。因此,“百禄是遒”是其必然结果。赞扬成汤“为下国缀旒”,自然又是“何天之休”。(三)第五章结构与前章大同,承“敷政优优”而转写成汤循先王之法的另一面,即用武力征服下国而“敷奏其勇”,此对强暴者之道也。其中“不震不动,不戁不竦”极言英勇之态,所向无敌。因此,“百禄是总”是其必然结果。颂扬成汤“为下国骏厖”,自然又是“何天之龙”。(四)第六章写成汤灭夏桀,完成九州一统的伟业,总言其武功之盛。传说出征时,由从夏桀处归顺成汤的费昌为其驾车,宰相伊尹从其后,汤王亲自执钺,威武勇猛地前去征伐夏桀。夏桀忙调韦、顾、昆吾三个与国来保卫夏朝。伊尹便和汤王定计。先依次将这三个小国消灭,然后直指夏桀。夏桀带着妻子妹喜和一班宠妃先逃至鸣条(今山西安邑县北),被汤王追兵击败;后逃至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死于山中。先是,成汤准备攻夏,被桀抓去关在夏台(今河南禹县南)的监狱里,后经贿赂得以释放。桀临死前说:“我真后悔当初未把成汤杀死在夏台,以至于才有今天啊!”事见《史记》中的《秦本纪》《殷本纪》《夏本纪》以及《列女传·夏桀妹喜》。此章即概括地写了这次大战及其主要用兵次第。其中,写成汤的威武,用“如火烈烈”加以形容;写三个与国的不堪一击,用“苞有三蘖,莫遂莫达”加以比喻,都较生动形象。
末段第七章,言在汤之中叶,汤王以武力起为天子,而得力于辅之者是为伊尹。传说伊尹助汤灭桀后,汤王去世,长子太丁早夭,只好让次子外丙继位;外丙三年而亡,就由幼子仲壬继位。其间,伊尹历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四年而亡,其侄太甲(太丁之子)立。太甲不理国政,伊尹放之商汤坟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南偃师县),令其思过,而篡位自立;三年后太甲悔过,才又接回复位。伊尹死于太甲之子沃丁为王之时。总之,无论成汤在世之时或去世之后,伊尹为辅佐商王、主持国政,都做过重大贡献。这里当指辅佐成汤而言。成汤的功业与其相伊尹的贡献分不开,故作为功臣从祀。
全诗在写法上以祭成汤为主,而又兼及追远尊先和表彰功臣之意,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写成汤功业,略于受天命而承继祖业,详于伐桀以武功得天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宗庙乐章常因追求端庄而失之板滞,此诗却不然。其适列为第四、五两章,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结构一样,其中上章的“敷政优优”对下章的“敷奏其勇”,本应位置相同而实异。或曰此二句必有一句为错简;改正的办法,或者将“敷政优优”按下章结构上移至“不竞不絿”句前,或者将“敷奏其勇”按上章结构下移至“不戁不竦”句后。殊不知此二句内容相关而位置本应相对而异者,足见其上古诗人构句与修辞之妙,行文之善变,不可移易。
(蓉 生)
【赏析2】
这首诗据《诗序》说是“大盳也”。所谓“大盳”,就是指古代国王祭天而以自己的祖先陪享的一种仪式。这首诗大概是商代在举行这种祭礼时所奏的颂歌。就诗中所叙的史事而言,主要是歌颂了商王朝的创建者——汤的业迹,因此历来研究者多谓这位陪享的祖先就是汤。但是,商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发源远在汤伐桀灭夏以前。在传说中商族的始祖名叫契(xiè),曾任尧舜时的司徒,是著名的贤臣之一。
商族给他们的始祖契追号为“玄王”。所以《荀子·成相》中有“契玄王”之说。据说汤是契的第十三代子孙。契的后代中还有一名叫相土的人也很有名,他是契的孙子。据说相土在夏代时“人为王官之伯,出长诸侯”,对商族的兴盛也作出过贡献。所以诗中也称颂他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可是从契到汤伐桀以前,商族可能只是中原的一个部族,也就是从前人说的诸侯国。只是到汤伐桀之后,才使商族成为声威煊赫的天子之邦。所以诗中着重地歌颂汤的业绩。
这首诗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写商族的起源,其“有娀方将”一句,写恃母有恃氏女吞燕卵而生契的神话,与《玄鸟》篇所述相同。第二章是写契和相土的功业。其用意在炫耀汤的“祖德”,说明他出身不凡。第三章是写汤的出生和品德。第四、五两章是叙述汤征服了附近的族,并且让它们都接受商族的领导和保护。第六章写汤征服夏族的过程,他首先征服了韦、顾和昆吾,它们是夏桀的三个同盟,然后实现他伐桀的目的。第七章是颂汤而兼及他的辅佐伊尹。据一些古书记载,商代祭祀汤的时候,同时要祭伊尹。这首诗在最后讲到了伊尹,这也能说明它确是祭汤时的颂歌。
《长发》的写作时代,和《商颂》其他篇一样,学术界至今有不同的看法。大致说来,有一种意见认为是商代人所作,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春秋初年宋国人正考父(孔子的祖先)所作。后一种说法由于与正考父的年龄及事迹不合而很少有人相信;前一种说法从行文比《周颂》稍见流畅来说,似亦不无可疑。认为这些诗最初是商代人所作的,只是后来经过春秋时人的加工和润饰,这也许较近情理。
过去的学者解释《诗经》,往往用儒家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因此往往把汤看成一个神圣的君王,因此诗中对他的每一句颂词,似乎都成了万世不易的真理。其实,这是很大的歪曲。在今天看来,汤不过是一位奴隶社会初期的君主和征服者。他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他对商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从而为后来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起了一定程度的奠基作用。我们不想抹煞他的历史地位,但无可否认的是:在诗中出现的汤,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征服者。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形成过程,常常是通过这种类似的征服来完成的。
在这首诗里,有些字句比较难懂,历来的注释者作了种种解释,但还是不太美满,如第四章的“受小球大球”和第五章的“受小共大共”。据旧注说“球”是玉,“共”是法。但玉是具体的宝物,法是国家的法令,二者并非一事,但从四、五两章的句法来看,两者必须是相同的或同类的事物。对于这个问题,章太炎先生在《茹汉闲诂》中曾认为“盖玉以班瑞群后,法以统制诸侯。共主之守,莫大于此”。今人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引证《逸周书·世俘》“矢圭矢宪”与此类比。在现在看来,玉和法令所以能相提并论,大约是古人在朝廷上往往“执圭”,“圭”是用玉或石所制,其作用是以此铭刻一定的协议或法令。古代的盟誓、法令等都是刊刻在石片上的,以便长期保存。“受小球大球”,“受小共大共”,大约指汤征服了附近各族,命令他们刊刻盟誓,永远臣属于商。因此汤就成了他们的盟主,自然要“为下国缀旒(表率)”,“为下国骏厖(庇佑者)”了。
当汤征服了附近各族,就着手于灭夏而使自己成为“天子”的事业。他为了削弱夏族,先灭了韦、顾、昆吾。此诗第六章写的就是这一史实。在这章中,汤的形象被渲染的最为突出:“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完全是一副自恃武力傲视一切的强者模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把韦、顾、昆吾三国比喻作夏朝这棵老树根上长出的三枝新芽,现在汤要灭夏,理所当然地不会让它们生长到茂盛的时候,而要加以砍伐。这是一个非常生动和形象的比喻,也体现了汤这位征服者雄心勃勃、主宰着邻国的姿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鲜明地勾画出汤的形象来,还是很不容易的。当然,在此诗中出现的汤的形象并不像历来所说的“圣王”,而只是一个野心很大的征服者。同样,在第七章中写到伊尹,只用了淡淡几笔,而“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两句,却给人以深刻印象,感到汤的许多业绩中,都有着伊尹辅佐的功劳。
这首诗的音节也特别响亮,和诗的雄壮的内容颇为协调。据《毛传》说:“殷尚声”,这意思是说商代人祭神,重视乐器的美好声音。
大约正是这个原因,使《商颂》中的诗,音节都很和谐和铿锵悦耳。这首《长发》亦不例外。所以《商颂》中的诗,至今还有人喜欢它。显然人们读这些诗,未必是欣赏其中歌颂“王”之“功业”的内容,而是欣赏其古朴的艺术成就。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诗经·商颂·长发》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