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展西湖二首(其一)

宋庠

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作者】

宋庠:(996—1066)初名郊,字伯庠,后改字公序。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后迁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1024)进士第一。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与弟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卒谥元宪。诗多秾丽之作。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重展西湖二首》(其一)原文赏析-宋庠

【赏析】

今河南许昌,是北宋时许州的州治所在地。西湖是许昌城里一个占地百余亩的大湖。据说这是唐朝名将曲环镇守许昌时,挖土筑城,引潩河水灌注而成。西湖原分东西两半,中间以横堤相隔。西部比东部大数倍,水却很浅。皇祐年间(1049—1054)宋庠贬官知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完工以后,他写下了《重展西湖》二首以记其事,这里选其中的第一首。

首联描述凿通西湖时诗人喜悦的心情。“绿鸭”写湖水的色彩。古人常以“鸭头绿”、“鸭绿”形容绿色,“绿鸭”即“鸭绿”的倒文。李商隐:“绿鸭回塘养龙水”(《射鱼曲》),李贺“水凝绿鸭琉璃钱”(《屏风曲》),都用“绿鸭”形容水色。陂,池塘。“东陂”,指西湖的东半。此句意谓,东半湖虽然面积不大,但绿波荡漾,水光粼粼,风景已经十分可爱了。接着以递进句“更因”承接上文,说明凿断横堤后东半湖的水流入西半湖,其景更令人陶醉。鲍照《登庐山》诗云:“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窦,指山的孔穴,云窦,指从山穴或山谷中涌流而出的云。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用“云窦”比喻从横堤上凿开的孔穴中滚滚流出的湖水。“西田”并非指田,实指西半湖,因水浅故曰“田”。东半湖水深、水位高,东半湖的水源源流注到西半湖,于是东西两半湖连成了一片,使西湖平添无限风光。

颔联写重展后的西湖胜景。由于凿通了东西两湖,西湖的面积扩大了,又由于浚治,西部的水也加深了。这两个变化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鱼和鸟得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诗人用一个动词“凿开”,十分准确地交代了疏浚之功,又用“忘情地”三个字,在模拟鱼鸟的欢情之余,透露出诗人自己喜悦的心境。下一句“展尽”是个双关的动词。一方面是说,湖面开阔了,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无边无垠;另一方面是说,诗人极目远眺,看到水天一色,胸怀顿觉舒旷。诗人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怀,而是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这一联曾被人们广泛传诵。但《西清诗话》认为此联本于五代徐仲雅的诗“凿开青帝风圃,移下姮娥夜月楼”,但“用古句摹拟,词人类如此”,只是宋庠用而化之,胜于常人罢了。(《宋诗纪事》卷十一)

颈联深一层写新湖的夜色:“向夕旧滩都浸月”,写得很细腻。“旧滩”当指西半湖的湖沿,整治前因水浅,故成“滩”。但现在不同了,西半湖的水位明显升高,昔日的湖滩,现在也被水淹没了。入夜,皓月当空,水中映出月亮的倒影。“都浸月”三字,写水波浩渺、水月交辉之状如见。“过寒新树便留烟”,在朦胧的月色中,新枝摇曳,就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这是多么迷人的夜景!

尾联即景抒怀。古人称太守、郡守、刺史之类的地方长官为使君。这时宋庠正贬官许昌,为知州,故自称“使君”。“直欲”即“真欲”、“真想”;“称渔叟”,就是做个渔翁,意即归隐。“愿赐闲州不计年”,但愿朝廷赐给我一个闲散的州郡,让我在大自然恬适清闲的环境里度过一生。这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庸俗生活的强烈感情。当然,也流露出消极厌世的情绪。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有特色。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热烈的感情,自然而含蓄。诗人的观察力比较细密,故状物、写景细腻传神,中间两联的对仗十分工整精巧。

(朱杰人)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重展西湖二首》(其一)原文赏析-宋庠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177.html

上一篇:《舟泊岳阳郭外》原文赏析-宋湘

下一篇:明河篇-古诗译文赏析(宋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