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宋之问因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中宗时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一带),这首诗是他从贬所获准归来,途经汉江时所作。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舍去了个人特殊经历,着重表现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从而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音书”是这首诗的一个关键词。
在古代中国这样的宗法社会中,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属关系,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离乡背井的时候,他最渴望的事就是知道亲人的消息。然而,对于古人来说,信息的沟通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何况是被贬在岭外那样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岭外音书断”,这是一个令人苦楚的现实。“经冬复历春”,是说隔岁无书。冬与春在时间上本来是连续的,也不算太长,却由于失去亲人的消息,作用在当事人心理上却是非常漫长的。“经冬”与“历春”之间着一“复”字,表达的就是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感觉,作者在与世隔绝的处境中,失去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精神痛苦,通过这个并列式的句子,得到充分的表现。
上两句与下两句中间有一个在绝句是很常见的跳跃,对这首诗来说,就是获得恩准从贬所启程回家,在“近乡”前的一段跋涉辛劳,全都省略了,因为那是不言而喻的。作者选择了回归过程中最具生发性的“近乡”的时刻,抓住当事人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加以刻画。那就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一心态似乎是反常的,因为照理说,对于饱受“音书断”煎熬的人,越是早一点知道亲人的消息,就越是能早一点解除心里的焦虑。然而,人们对消息的等待是有选择的,也就是说,他盼望的永远是好的消息,而害怕听到坏的消息。当对消息的焦虑发展到极致,则可能因为害怕听到坏的消息,而变成对消息本身的回避。因此,“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真是说透了此种人情事理。后来,杜甫在《述怀》中也有同样写法:“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像这样深刻的写法,完全是来自生活体验。
清代诗人黄周星评此诗:“真切之极,人人有此情,不能为此语。”(《唐诗快》)“人人有此情”,就是指人人都怕坏消息的心情。“不能为此语”,则是说在宋之问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
(周啸天)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渡汉江-古诗译文赏析(宋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