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1]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2]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3] 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4]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5] 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6] 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7] 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8] 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9] 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10] 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11] 呜呼哀哉。
【注释】
[1]苏轼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十八岁时,娶王弗。王氏于治平二年(1065)病卒于京都开封,年二十七,苏轼那年二十九岁。次年,苏轼送其父苏洵灵柩归葬原籍,王氏一并归葬。五月丁亥:五月二十八日。赵郡:苏轼的郡望。
[2]殡:停柩。
[3]讳:为表尊重,不直称其名。青神:今四川乐山地区青神县,北宋属眉州,苏轼即眉州人。乡贡进士:乡试及格后推至京都考试的士人,相当于明清举人。方:王方。
[4]迈:苏轼长子苏迈。
[5]言辄持两端:说话模棱两可。
[6]“其与人锐”二句:他对人突然过份好,抛弃人一定也很快。
[7]姑:丈夫之母。
[8]期(jī)年:一周年。
[9]九原:墓地。
[10]依怙(hù):依靠,这里指父母。
[11]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虽已离世,但对儿媳的职分又有何影响呢?
【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王氏过世十年后,苏轼的思念依然刻骨铭心,这是个怎样的女子呢?
她沉静,内秀,不声张。“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苏轼起初也许不以为意,但王氏的可贵在时间的沉淀中显出的晶莹澄澈。她聪颖博闻,却不张扬;灵秀敏捷,而又朴实无华。有妻如此,苏轼会在生活中时时感到贴心、安稳。
不仅如此,她处事稳重,有识人之明。她洞察人性,这对烂漫天真、锋芒毕露、“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人”的苏轼恰是一种调和。十年后,置身政治风暴的苏轼恐怕对王氏的人格和识见会有更深的领悟,只是她再也无法提点自己了。
这个静敏有识见的贤妻陪伴了自己十一年就走了,如同她来时一样,去另一个世界侍奉父母了,只留下幼子和自己孤零零地在这旷莽的人世间。铭文中,苏轼悲痛而又深感安慰,甚至还有些羡慕:她离开了,在另一个世界还有父母的护佑,而自己呢?而立之年,要在这个无父无母无妻的世界上开始孤独地过自己的生活了。
文章标题:《亡妻王氏墓志铭》原文翻译赏析-苏轼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232.html
下一篇:《留侯论》原文翻译赏析-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