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序: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2]。抛街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4]。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5]。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6]。晓来雨过,遗踪何在[7],一池萍碎[8]。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9]。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10]。

【注释】

[1]章质夫:名楶,浦城人。历官吏部郎中,同知枢密院事,谥号庄简。杨花:杨树的飞絮。章的原词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

[2]似花二句:说杨絮既像花又不像花,也无人怜惜,任其飘落。从教坠,任凭飘落。

[3]抛街三句:说杨花落在路旁,想起来它看似无情之物,却蕴有真情。有思,有情。

[4]萦损三句:把杨花比拟为一个愁肠百结的美人,愁得恹恹欲睡,连眼睛也睁不开。

[5]莺呼起:被莺声叫醒。

[6]缀:连系。此指落花难以复归故枝。

[7]遗踪:指雨后杨花的踪迹。

[8]一池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自古以来就有杨花落水会变成浮萍的说法,所以苏轼说,雨后找不到地上的杨花踪迹,原来是飘入池塘,化作了许多细碎的浮萍。

[9]春色三句:说杨花三分之二坠入尘土,三分之一飘入流水,三分春色全丧失了。

[10]细看来二句:说点点落絮,细看上去哪里是杨花,简直是离人眼中的泪珠。

《水龙吟》原文注释赏析-苏轼

【赏析】

苏轼将这首和词寄给章楶时,还有《与章质夫》书信一封,与此词意旨有关,不能不提及:“某启。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座右也。《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这里说到的《柳花》词,就是苏轼所和的原作,大概柳花(即柳絮)、杨花,古人经常并提混称的。苏轼自己说明了和词的本旨,是拟章楶的“四子”想念章楶的心情来写的。由于词中有“寻郎去处”之语,所以有人怀疑“四子”是“内子”之误,即妻子。但“四子”也可能是四个姬妾,未必一定要理解为四个儿子。总之,是其家人罢。当然,认为苏轼把自己的流落情怀寄寓其中,也无不可,否则信中何必叫章楶不要把此词给人看?

上述书信的后面部分还提到了黄州知州徐大受(字君猷),故苏轼此词的写作时间一定是在黄州贬居期间,具体来说,因徐大受在元丰六年(1083)离任,当年就去世,所以苏轼写作此词的时间当以元丰六年为下限。也有学者将词中“抛家傍路”一句理解为苏轼尚未经营东坡雪堂,从而将写作时间确定为元丰四年,未免稍觉牵强。章楶曾任成都府路转运副使和转运使,据《蜀中广记》卷四,成都的转运使园亭叫做“西园”,章楶曾赋《运使园亭十咏》,同在成都的许将、丰稷等皆有和作,见《成都文类》卷七。如果我们将苏轼词中的“西园”坐实为成都府路转运使园亭,那么在苏轼作词时,章楶已在成都任上。但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我们只知章楶元丰四年四月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而元祐元年(1086)四月,由权成都府路转运副使升为权成都府路转运使,其始任副使的时间不可考。据《丰清敏公遗事》,我们也只知丰稷于“哲宗即位,徙成都府路提点刑狱”时,即元丰八年,章楶已在成都。如果他在元祐元年升任转运使之前任满三年副使,则始任当在元丰六年,依一般的情形,此已是上限。考虑到元丰六年是苏轼作词的下限,似乎可以把章楶从荆湖北路调往成都的时间推测为元丰六年,因调任而生出“离人”的思念,那么苏轼的词也就作于此年吧。当然,这样推测的前提是将词中的“西园”理解为实指,虽然这个前提是没有办法来确认的,但比元丰四年之说,似稍为有据。

文章标题:《水龙吟》原文注释赏析-苏轼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273.html

上一篇:《后赤壁赋》原文注释赏析-苏轼

下一篇:《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注释赏析-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