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序: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1],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2],遂书以遗之[3]。

归去来兮[4],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5]。百年强半[6],来日苦无多[7]。坐见黄州再闰[8],儿童尽、楚语吴歌[9]。山中友,鸡豚社酒[10],相劝老东坡[11]。 云何[12]?当此去,人生底事[13],来往如梭[14]!待闲看风,洛水清波[15]。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16]。仍传语,江南父老[17],时与晒渔蓑[18]。

【注释】

[1]去黄移汝:离开黄州,移居汝州。

[2]会:正好。李仲览:李翔。当时苏轼的朋友杨绘知兴国军(治所在今湖北阳新),派当地人李翔到黄州,邀请苏轼在赴汝州途中,到他那里去游玩。江东:此指湖北阳新,在黄州的东面。

[3]书:写。遗:送。

[4]归去来兮:回去啊。来,语助词。这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

[5]岷峨:岷山和峨眉山,指四川。

[6]百年:代指一生。强半:过了大半。

[7]来日:将来的日子,指余年。

[8]坐见:正见,恰见。再闰:第二个闰年。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七年四月离开,历时四年有余,其中经历了元丰三年闰九月和元丰六年闰六月的两次闰年。

[9]儿童:家里的孩子们。尽:都,全是。楚语吴歌:说的唱的都带上了黄州的口音。黄州在战国时属楚国,三国时属东吴。

[10]豚:小猪。社酒:祭祀集社时饮用的酒。

[11]老东坡:终老于东坡,指乡亲们挽留苏轼,邀他长住在黄州。

[12]云何:怎么说呢?

[13]底事:何事。

[14]梭:织布机上用来引导经纬交织的器件,常用来比喻不断来往。以上四句说,临别之际说什么好呢?人生为什么要这样来往匆匆?

[15]待闲看二句:意谓此去汝州的目的,可以说是去看秋风中的洛水清波荡漾的景色吧。洛水,今河南的洛河,源出陕西,经洛阳,至巩县入黄河。苏轼将要前去的汝州也在河南,与洛河相去不远。

[16]好在二句:好在我种于雪堂前的几株细柳,会一直惦记我不曾剪它枝条的情意。言外之意是自己在黄州没有做过伤害人的事,离去以后一定会被人想念的。柔柯,柔嫩的枝条。

[17]江南父老:指黄州的当地人。

[18]仍传语三句:说(看在我从没伤害枝条的情意上)细柳会一直提醒黄州的乡亲们,经常为我晾晒穿过的蓑衣。言外之意是自己还会回来的。时,经常。与,给我。渔蓑,打鱼时穿的蓑衣。

《满庭芳》原文注释赏析-苏轼

【赏析】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得以离开贬谪之地黄州。在后人看来,这当然是苏轼时来运转的起点,所以我们经常想象苏轼是怀抱着对于新的人生的希望而告别黄州的。但仔细想来,当年的东坡居士恐怕还不致如此具有先见之明,毕竟他重新回到京师的政治舞台是在继续漂泊了将近两年之后,而且是以宋神宗去世造成的政局大变为前提的。在元丰七年,这应该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他在那时可能有的最为乐观的估计,也不过是相信自己确实获得了神宗的宽恕而已。但这并不表示神宗认同了他的政见。后来被“旧党”再三宣传的神宗晚年悔行“新法”的说法,是根本不能令宣传者以外的人相信的。只不过,既然神宗对“新法”的坚持实行付出了“党争”这样巨大的代价,则当他自以为其“新政”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以后,下一步自然要考虑如何减小这代价,也就是消弭“党争”。这是任何明智的君主都会采取的措施。因此,神宗晚年对“旧党”人物的不少善意表示,大概只能证明他已经在致力于消弭“党争”,对于苏轼来说,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前程如何远大。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实际情况恐怕真是如此:在告别黄州时,苏轼甚至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去向。离家乡依然遥远,人生已经过了大半,孩子们都早就带上了黄州的方音,更何况朋友们还来殷勤挽留,那么,为什么要离开黄州呢?难道仅仅因为它是个谪居之地,就把离开它看作是必要之举吗?如果苏轼并不是心中充满了希望而离开黄州,那么他在这首词里表达的困惑、迟疑和留恋之情就没有任何做作或应酬的成分。东坡的垦殖、雪堂的营构,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事,现在必须换一个地方去居住,那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值得欣喜呢?

自然,向朝廷提出继续留在黄州的请求是不可思议的,此时的苏轼其实没有自己选择居处的自由,而且到汝州去虽仍是“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毕竟是皇帝的善意表示,去是非去不可的。所以,不由自主的被动感再次光顾苏轼,“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为何如此被动迁转,飘荡不息!无奈只好说,到汝州去看洛水的清波吧。——倘若这是苏轼离开黄州时的真实心境,则将迁居汝州看作苏轼的人生中由阴转晴的新起点,是不怎么确切的。他的人生旅途发生真正转折的时间,与北宋政治史的转变相一致,只能是神宗之死。虽然此词的最后几句所订下的再来黄州之约,后来没有实现,但在同时所作的《别黄州》诗中,他也作了同样的表示:“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他确实还想再来的。

苏东坡并不认为这一次是跟黄州的永别,尽管被他留在身后的黄州将因为他而成为千古名胜,但在他面前的依然是一条漂泊之路。

文章标题:《满庭芳》原文注释赏析-苏轼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276.html

上一篇:《书临皋亭》原文注释赏析-苏轼

下一篇:《赠东林总长老》原文注释赏析-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