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2]。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3],几度斜晖[4]?不用思量今古[5],俯仰昔人非[6]。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7]。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8]。算诗人相得[9],如我与君稀[10]。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11]。西州路[12],不应回首,为我沾衣[13]。
【注释】
[1]一本题下有注:“时在巽(xùn)亭。”巽亭在杭州东南,能观钱塘江潮。参寥子:诗僧道潜,苏轼的至交。
[2]有情二句:说万里长风卷潮而来,又送潮而去,似是有情,又似无情。
[3]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西。浦口:渡口。
[4]斜晖:夕阳斜照。以上三句谓,试问我俩在钱塘江上,或在西兴渡口,见过几次斜阳?言外指曾与参寥子多次共游,值得追忆。
[5]思量今古:怀古思今。
[6]俯仰:俯仰之间,瞬间。非:变异。以上两句说,不要去思古虑今,转眼之间,古人已成为陈迹。
[7]忘机:忘却计较得失的机心,恬然随缘。
[8]记取三句:请记住西湖春山最美的景象,那就是空明的青翠山色,如烟的云雾。霏,云气。
[9]相得:相处得宜。
[10]稀:少。以上两句说,算来诗人之间像我俩一样相处亲密,是少有的。
[11]约他年二句:约定将来退隐杭州,不要像谢安那样事与愿违。海道、雅志,语出《晋书·谢安传》。谢安官居高位,却想归隐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山,在出镇广陵(今江苏扬州)时,“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初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临死前回南京城,过西州门,想起隐居的夙愿未能实现,感慨不已。海道,即指通向大海的长江水道。雅志,指归隐之志。
[12]西州路:指西州门。谢安外甥羊昙曾醉中过西州门,回忆谢安的往事,恸哭不已。这里以羊昙喻参寥子。
[13]沾衣:泪水沾湿衣服。以上三句说,但愿能实现归隐的夙愿,以免知己为我抱憾流泪。
【赏析】
除了西湖之外,钱塘江潮也是杭州的一大景观,古往今来,得到过无数骚人墨客的吟咏,而人们之所以被这与人无关的潮水起落所感动,大抵因为它是某种激烈的感情或思想之起伏的最好象征。古人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这潮水当然也是“干卿底事”之物,只是触发感情的媒介而已。所以,苏轼此词一开头就将潮水和感情融成一片,潮水被海风不远万里地卷来,似乎有情,而又匆匆退去,似乎无情。自己仿佛也是如此,两次到杭州任职,于此一方山水人物,亦可谓有情,但时至元祐六年(1091),复被朝廷唤回,不能不离杭而去,是不是太无情了呢?
僧人原不该有情,可苏轼与参寥子临别之际,却大谈感情。人生自不能无情,但世俗利害得失缠绕之中,人与人之间多的是利益结盟、党同伐异,没有感情可言,反而是与超脱世外的僧人倒有真正的感情了。北宋的文人政治造就了这样特殊的人文景观:我们经常称政治家是没有感情的动物,但文人又可谓人类中感情最为丰富的群落,于是身为政治家的文人必然饱受“有情”和“无情”的矛盾煎熬,对于真正友情的寻觅,往往使他们和方外的僧、道成为至交。有的时候,他们会忘记对方是个出家人,只把他当作知己朋友来寄托自己的一份感情。当苏轼在词的结尾处说他一定要东还海道、免得参寥子为自己抱憾沾衣时,他并不认为对方是无情的僧侣。世人无情而僧人有情,说来也可算是一件怪事,但那也反映出诗人对人间真情的不懈追寻。
文章标题:《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原文注释赏析-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