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元夜游[1]
己卯上元[2],余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3],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4],屠沽纷然[5],归舍已三鼓矣[6]。舍中掩关熟睡[7],已再鼾矣[8]。放杖而笑,孰为得失[9]?过问先生何笑[10],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11],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12]。
【注释】
[1]上元:旧历正月十五日。
[2]己卯:元符二年(1099)。
[3]过:访问。
[4]民夷:谓汉族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杂揉:混杂相处。
[5]屠沽:卖肉的、卖酒的。泛指市井中的生意人。纷然:杂乱众多的样子。
[6]三鼓:三更天。
[7]掩关:闭门。
[8]再鼾:打起第二阵鼾声,指醒过复睡。
[9]孰为得失:谓游玩和睡觉,谁得谁失。
[10]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当时跟从苏轼贬居海南。先生:苏轼自指。
[11]然亦笑二句:韩愈《赠侯喜》诗谓,侯喜约他去钓鱼,结果从下午到傍晚,手疲目劳,只钓得一寸左右的小鱼。韩愈因此就认为“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并希望去远处深水中钓大鱼。
[12]走海者:走到大海上的人,这里指来到海南岛的苏轼自己。
【赏析】
得与失的问题是这篇小品的中心论题。元宵节的夜游其实还算气氛热烈,苏轼的游兴似乎也颇高,但归来看到家人的酣睡正美,却觉得自己空兜了大半夜,除了疲劳之外一无所得,还不如躺在家里睡觉。不过,倘若一直睡觉,岂不也辜负了“良月嘉夜”?这“游”和“睡”到底谁得谁失呢?苏轼不禁自笑起来:为什么要去考虑得失呢?
我们该记得苏轼早年过龟山时的诗句:“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现在正是同样的情况:汲汲奔走而一事无成,与本无一事而静卧不动,“孰为得失”?如果上元夜游的得失难以判断,那么人生动静的得失其实也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患得患失之心,本来就是自寻烦恼。对于人生的得失尚能了然超脱的苏轼,居然为“游”与“睡”的得失考虑起来,当然只好“自笑”了。“自笑”之后,便又笑起韩愈来,他钓鱼无所得,又欲远去,分明也是在比喻人生,但由于得失的观念一直牢固地横在心中,故没有想到远去也未必就能钓到大鱼。
这是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颇有事业心的苏轼,他并不因为自己从事的事业较大,就把自己的生存看得比其他人(包括不做一事的僧人)更具重要的意义,同时,他也不因为对其他人的生存方式的肯定或赞赏而放弃自己的生存方式。他有一种平等的生命价值观,相信每一种生存方式都能使人生获得自己的一份意义,关键在于心中应该超越得失计较,因为计较人生的得失,和计较“游”与“睡”的得失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因为觉得所得甚小,就要去远走高飞,追求更大的,那就是“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了。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书上元夜游》原文注释赏析-苏轼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299.html
上一篇:《试笔自书》原文注释赏析-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