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九首
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
楚语啁哳安可分,中江明月多风露。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
双鬟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
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
天寒斫木手如龟,水重还家脚无力。
山深瘴暖霜露干,夜长无衣犹苦寒。
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
江上乘舟何处客,列肆喧哗占平碛。
远来忽去不记州,罢市归船不相识。
去家千里未能归,忽听长歌皆惨凄。
空船独宿无与语,月满长江归路迷。
路迷乡思渺何极,长怨歌声苦凄急。
不知歌者乐与悲,远客乍闻皆掩泣。
【注释】
龟(jūn):通“皲”,手上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徽宗时辞官。其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有《栾城集》、《春秋集解》、《诗集传》等。
【赏析】
《竹枝歌》又叫《竹枝词》,乐府曲名,本巴渝一带的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物与男女恋情。此后各代诗人多有仿作,内容也大体相近,形式都是七言绝句。忠州,今重庆忠县,旧属楚地。此诗为嘉祐四年(1059)冬诗人南行途中过忠州时所作,当时年仅二十一岁。苏轼也有同题之作,他在《引》中说:“《竹枝歌》本楚声,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其山川风俗鄙野勤苦之态,固已见于前人之作与今子由之诗。故特沿畴昔之意,为一篇九章,以补其所未道者。”苏辙这首诗的主旨是写忠州一带“山川风俗鄙野勤苦之态”,表现了青年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这首诗的形式是“一篇九章”,即由九首内容前后联贯的七言绝句组成,因为它是完整的“一篇”,读起来很像四句一换韵的七古。
第一章是全诗的序幕,写夜宿忠州的感慨。忠州在宋代属夔州路(见《宋史·地理志五》),故说“不至楚”;但“南宾(即忠州)旧属楚”(苏轼《屈原塔》),因此已有楚声《竹枝歌》。啁哳,亦作嘲哳,形容声音杂乱琐碎。白居易《琵琶行》:“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结句以眼前景烘托《竹枝歌》歌声的凄楚,明月已给人以清冷的感觉,加之“多风露”,更是寒气袭人。诗一开头就造成了“幽怨恻怛”、清冷悲凉的气氛。
二至六章共二十句为第二部分,回叙“日落”时泊舟忠州时的所见所闻。二三章总写忠州人民“勤苦”之状。(驻本指车马停留,也泛指停留。平沙,广漠的沙岸。“茅屋”句写忠州的荒凉。舂,舂米。汲,汲水。)连舂并汲,相顾无言;齐唱《竹枝》,而其声凄厉,如泣如诉,写苦况如见。苏辙《夜泊丰口》诗说:“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也是写“野老”的冷漠情状。为什么在“岁乐年丰”之时,忠州人民还这样悲哀,歌声如泣如诉呢?这是因为这里山高水深,狼虎出没,谋生太艰难了。以上是泛写。四至六章是特写,集中描写忠州妇女的悲惨境遇。俚人本少数民族,此指边远地方的人,是对于下文“中原”说的。处子,未出嫁的女子。“双鬟垂顶”,当地未嫁女子的发式。陆游《入蜀记》卷六:“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又云:“大抵峡中负物率着背,又多妇人,不独(负)水也。有妇人负酒卖,亦如负水状,呼买之,长跪以献。”所谓“负水采薪长苦艰”即指此。她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悲惨,她们“发已白”还未嫁人,这样的老处女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普遍如此(“如等闲”)。她们承担着繁重的劳动,或上山采薪,双手龟裂;或入溪负水,两足无力。但换得的仍然是饥寒交迫,“瘴暖”犹且“苦寒”,严冬更何以堪!她们的生活就像山中麋鹿一样,无人闻问,任其自生自灭。这就是所谓“君臣上下有恻怛之心、忠厚之政”的宋仁宗“治世”的真实情况。在苏辙之前三百多年前的杜甫描写当地妇女的悲惨生活说:“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外女出入。十有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三百多年过去了,而这一带的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境遇,仍然没有什么改变!
最后三章十二句为第三部分,写旅客,包括作者自己在罢市归船后的思乡之情。第七章紧扣第二章写来自各地的旅客泊舟沙岸后,看到的是占着平坦沙岸(碛)的喧哗商铺(肆)。旅客从远地而来而又匆匆离去,记不清楚这是什么地方。天黑市散,回到船上,彼此也各不相识。这章记事十分真切,任何一个有旅途经验的人都会有同感。八、九两章紧扣首章,“去家”句照应“舟行”句,“忽听”句照应“忽闻”、“楚语”二句,“月满”句照应“中江”句,写“罢市归船”,月白风寒之夜,《竹枝歌》更勾起旅人无限的乡思和哀愁,所以“忽听长歌皆惨凄”。末章以当地人的悲歌和远客的乡思双收,谓歌者究竟是乐是悲,不得而知,也许是远客心情不好吧,觉得歌声凄楚急促,个个都掩面而泣。这样一种朦胧迷离的结尾,既未抹煞歌者的“幽怨恻怛”,又充分抒发了远客的“惨凄”,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回味余地。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他虽年轻,但在诗歌创作上已比较成熟。全诗结构谨严,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人的夸张,娓娓叙来而哀婉动人。他那特有的平淡有味的诗风,在《南行集》中已初露端倪。
(曾枣庄)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竹枝歌九首》原文赏析-苏辙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406.html
上一篇:《九日和韩魏公》原文赏析-苏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