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
谈迁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
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作者】
谈迁(1594-1657),字孺木,一字观若,浙江海宁人。南明福王(弘光帝)朝曾入宰相高弘图幕府。清朝入关后隐居以著述为乐。有《枣林集》《北游集》《枣林杂俎》。
【赏析】
广陵,即扬州,扬州位于富饶的江淮平原上,又有长江、运河的便利交通,古来即为东南一大都会。隋朝南北大运河开通,扬州地位更显重要,炀帝曾三次长驻扬州,大修宫苑,这里俨然成了陪都。此时可说是扬州的鼎盛时期。扬州在历史上又迭遭兵燹。最早的一次大破坏,就是刘宋竟陵王据广陵叛乱,于是这里就成了战场,无辜的百姓惨遭屠戮,一座繁华的都市顷刻“瓜剖而豆分”。当时的鲍照目睹这荒芜情景,写了《芜城赋》,“芜城”因而也就作了扬州的别称。最大的破坏自然要数距谈迁写此诗时九年前的清兵十日大屠杀了。史载,清兵攻破扬州,四处奔突,逢人便杀,“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明季南略》)。这是扬州的大灾难,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灾难,谈迁的感慨当然要超出鲍照。但他并未像鲍照那样直接对这场事变进行反映,而是借用史事,以古讽今,避免直斥而可能带来的麻烦,他和鲍照所面对的政治形势毕竟有很大不同。另外用这种手法,也能增强文字的张力,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这里是以“南朝旧事”影射明季扬州的劫难。明和南北朝时的刘宋都可以说是“南朝”,刘宋时的广陵之乱又是扬州的第一次大劫难,这样的类比显得很自然。更由于《芜城赋》对那场灾难绘形绘色的描写,人们读到“芜城”二字又会自然联想起扬州破败的情景,甚至还会吟诵起“泽葵依井,荒葛罥途”“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等句子,因此在读者的印象里,“故国飘零”就不简单是一句山河破碎的感喟,而是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惨状了。
中间二联就是具体描写扬州的昔盛今衰,也是以历史旧事为喻。“柳影”“杨花”“冷萤”皆是炀帝故事。炀帝开通运河后,在岸边广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白居易有《隋堤柳》诗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是说昔年盛事随着炀帝车驾的离去(其实是被杀)而一去不复返了,而今杨柳也已萧疏衰残了。后一句还有这样的意思:据说浮萍是杨花落水生成的,而杨花飘落又意味着春天的过去,所以苏轼的杨花词《水龙吟》就这样写道:“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春天的凋残与炀帝典实的喻意是一致的。这两句是由昔日的盛写到今日的衰,下两句又由今日的衰联想昔日的盛:“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远山”指江南的山,欧阳修曾在扬州建平山堂,苏轼后来追叙此事,写道:“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新黛”指青翠的山色。“冷萤”用炀帝放萤事。炀帝游扬州大搜萤火虫,于夜间放出,朗若白昼,杜牧《扬州》诗亦写到“秋风放萤苑”。隋炀帝放萤夜游代表了扬州昔日的繁丽,欧阳修、苏轼时的扬州也是一片歌舞升平。作者现在看到远山、断岸,又不禁回想起那时的情形,两句中的“依旧”“还看”透出了无限感伤的心情。上面四句写扬州盛衰的变化,三句都联系到隋代,正如前面所说,那是扬州的鼎盛时期,可作盛时的代表,此外还有一层意思:隋代扬州的盛衰还表示着一个王朝的兴亡,明末扬州的破败也正发生于易代之际,它表示着明朝的灭亡、清朝统治的建立,正因有这样的政治内涵,作者才反复地引以为喻。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往事”就是指上二联所写盛事,今日思之,无限神往,又无限悲伤,下句用一个“亦”字,将怀古之情与伤今之情联结起来,表明过伤心之地“百感生”的实在缘由。尾联在结构上是全诗的结穴之处。
顺治十年(1653)作者北游为的是给明朝编年史《国榷》定稿,途中访问故旧,搜求佚闻,大大充实了那部史书的内容。同时又写了不少感叹时事的诗篇,这些诗篇与《国榷》一样倾注了他对故国的眷恋之情。读《北游录纪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这些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称之为“诗史”。
(汤华泉)
文章标题:《广陵》原文赏析-谈迁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429.html
上一篇:《渡江》原文赏析-谈迁
下一篇:《览武汉形势》原文赏析-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