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歌十首(其四)
六宫宫女泪涟涟,事主谁知不尽年。
太后传宣许降国,伯颜丞相到帘前。
【注释】
传宣:一作“宣传”。
“伯颜”句:《宋史》之《少帝纪》、《谢后传》及《元史》之《世祖纪》、《伯颜传》,皆不言伯颜曾入宋宫,伯颜亦不曾与皇室见面,授受皆由递转。且两宫北上时,“宋主求见,伯颜曰:‘未入朝,无相见之礼。’”(《元史·伯颜传》)案史载:北上后,自谢、全两太后下至宫人,有愁死异乡的;有出家为尼的;有歌楼为妓的;有守贞自缢的;还有千余人,作为赏物,“分嫁幽州老斫轮”……,结局极为悲惨。
【作者】
汪元量:(1241—约1317)字大有,号水云,一说水云子,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咸淳进士。南宋末,以善琴供奉内廷。元灭宋,随三宫被虏北去。曾访文天祥于狱中。后为道士南归,往来于匡庐、彭蠡间。所作多纪实诗篇,述亡国之痛。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赏析】
《周礼·天官》:“以阴礼教六宫。”郑玄注:“皇后寝宫有六。”六宫原指皇后,后亦泛指妃嫔。宫廷里侍候后妃的宫女有几千人,这首诗就从数量最多的这一部分人———宫女的角度写南宋降国。
一开始说“六宫宫女泪涟涟”,几千名宫女也感到了亡国之痛。这些人从民间进入宫廷,与皇室本是层层叠叠的主奴关系,但在锦衣玉食的生活环境中,在帝后乃至尊至贵的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又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主子们拴在一起。她们的亡国之痛,自然不会像士大夫那样感天下兴亡,忧社稷苍生,而是预感到赖以生存的大厦将倾,所以有“事主谁知不尽年”的悲痛。
“事主谁知”是“谁知事主”的倒装。“不尽年”,意即“不能一辈子”。不能一辈子服事主子,竟然悲痛得涕泣涟涟,这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却是当时的现实。此处作者借宫女之口表述自己的旧君故国之思。
宫女们的悲痛是“事主不尽年”,而“事主不尽年”的起因则是“太后传宣许降国”。降国既定,昔日的“春风雨露”,眼前的“玉楼金阙”,都将顿成旧梦。那不可捉摸的新的命运又是什么呢?诗人忽发奇想,最后七个字冒出一句“伯颜丞相到帘前”。据史载,伯颜本人未入宋宫,当然不可能出现在太后垂帘听政的珠帘前。但这是宫女们对未来命运的惴惴之情。她们虽深居内廷,未必知道有忽必烈,但进逼临安的元军统帅伯颜却是人人闻名,谈虎色变的。惊恐中似乎觉得伯颜迎面走来,这对她们来说,后果将如何呢?其惴惴不安之情可想。
全诗从宫女方面写亡国之痛,形象完整。首句实写宫女悲痛,第二句虚写;第三句写实降国,第四句进一步虚写。虚写的是宫女们隐藏在内心的悲痛、惶恐之情,都从实写而来,又开拓、深化了实写的悲剧含义。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扩大了诗的容量,将无限辛酸熔铸在短短的七言四句中。
(程一中)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醉歌十首》(其四)原文赏析-汪元量